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宣传教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浏览文章  


【讲好党的故事】红色记忆 : 红二十五军巧突卢氏重围

作者:佚名 日期:2021年04月01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1934年11月16日,按照中央指示,红二十五军2980余人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鄂豫皖根据地的信阳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村出发北上抗日,实施战略转移。

一路上,衣履单薄的红二十五军面对数万从四面八方“围剿”的国民党军队,快速突击,日夜疾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一路向西,于12月3日抵达栾川镇(时属卢氏县)。4日到栾川镇叫河村宿营,计划取道朱阳关进入陕南。

 

   而此时,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侦察报告,前方的入陕通道是卢氏县的五里川、朱阳关一带,在3天前就被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师陈沛部七八千人完全占领,背后“豫鄂皖三省追剿队”总指挥上官云相率领的5个旅兵力紧追不舍;左右除有四十四师和九十五师夹击合围外,南边是武装势力雄厚的“内乡王”别廷芳地盘,北是黄河天险,另有刘峙的河南绥靖公署专备军列沿陇海铁路随时调运援军,红二十五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二十五军领导沉着应对,一面坚决要求部队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宣传红军主张,一面派出侦察部队了解敌情、发动群众寻找新的入陕之路。
   就在军领导“绞尽脑汁、寻找入陕之策的时候”,外出侦察的手枪团在横涧大干一带遇到货郎陈廷贤。陈廷贤,山西省晋城人,从小来到卢氏县。他每日肩挑一副货郎小担,四乡奔走叫卖。因此,对豫陕交界处的乡镇村子、大路小道,他都了如指掌。得知红二十五军面临危境、急需突围之后,陈廷贤毅然决定带领红军绕过朱阳关、五里川,通过一条不为人知的羊肠小道进入陕南。

根据陈廷贤提供的珍贵情况,军领导精心做了部署。125日早晨,手枪团兵分两路:一路由团长带领一个小分队,全部化装成当地老百姓,按照选定的路线先行出发,侦察了解敌情;另一路由团政委带领两个小分队100余人,到达朱阳关以东地区“号房子”,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与此同时,红军主力黎明从叫河出发,由马印、姬家岭进入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沿着一条被称为“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走出两边皆为悬崖陡壁的“一线天”大山沟,傍晚走出文峪口,沿洛河南岸前进。为了防止伏击,副军长徐海东亲率先遣队,分由李金德、吕清两名连长,各配7挺机枪,率所部沿文峪两边山头行军,居高临下,充当开路先锋,掩护主力部队沿沟前进。

 当红军主力黑夜到涧西、南窑,隔洛河望见河北岸的卢氏城头灯笼火把通明,且听到城内隐隐人喊马嘶时,先行侦察员回报:城里下午刚驻进正规部队。原来从陕州调来了一部正规军,增援卢氏县城。军领导当机立断,决定绕过卢氏县城,从城南一里远的洛河岸边沿衙前、照村、营子急行军西进。军政委吴焕先以及团政治处主任陈先瑞均在卢氏城外负伤,红军主力当晚赶到横涧河口一带露宿,军部驻扎望云庵。

  12月6日,红军主力翻越“三十里路七架山”的百盘岭和大小蚂蚁岭,沿洛河岸边依山傍水的羊肠小道,向龙驹寨挺进。并在河东村崖壁留诗一首:“民国世事不太平,东山有战西动兵。要得黎民把福享,遍地瓜落满地红。”
  龙驹的反动民团武装企图阻击红军前进,被尖兵连消灭。红军先头部队向上店挺进,夜宿黑沟、徐家湾一带,次日,兵分两路由黑沟、徐家湾进入官坡。主力则由陈廷贤带路翻过大夫岭,出茄子河,经香山庙向官坡前进。红军击溃官坡民团后,在官坡稍作休整,便直奔兰草。12月7日晚,红军主力在兰草一带宿营,军部驻扎在兰草街关帝庙内。8日,红二十五军击溃豫陕交界的要隘铁索关守关民团,顺利入陕。

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卢氏边界的陕西洛南县庾家河召开第18次常委会议,决定改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并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讨论了《中共鄂豫陕省委关于创造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

   会后,省委秘书长郑位三根据会议新制定的方针任务,起草了《什么是红军》的传单,并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政治部”的名义印发,大力宣传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红二十五军移至庾家河的蔡川进行整编。整编后,省委派红二十五军一部开赴竹林关一线,一方面迷惑敌人掩护主力休整,另一方面为主力部队新的行动探路。中共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在蔡川经过一周的休整,向干部战士传达了省委庾家河会议的决议,从思想上、组织上做好创建鄂豫陕根据地的准备。
    12月19日,红二十五军主力由蔡川出发,从豫陕边长途南下郧西,然后北返沿秦岭东进,绕过商州城,再返洛南,东进卢氏,以大回旋的行动,扫除民团武装和地方反动政权,并熟悉了鄂豫陕边的地理民情,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并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设提供了军事上的有力支持。
    1935年5月11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陕西庾家河正式宣布成立中共豫陕特委和豫陕游击师,任命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为特委书记,方升普为豫陕游击师师长,曾焜为政委。豫陕游击师很快发展到400余人,整编为4个大队,并划分了各大队的活动区域。同期,在陕南与湖北郧西地区成立了鄂陕特委。之后,中共豫陕特委在豫陕边先后建立了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祝家店乡苏维埃政府、沙坪乡苏维埃政府、梨园岔区苏维埃政府、孙家山区苏维埃政府五个区苏维埃政权和数十支赤卫队。
  5月30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给红四方面军的信中称“豫西之卢氏新起的农民斗争领导甚弱,现已有分配土地斗争中进行了苏维埃政权的初级组织。”为了向豫西纵深发展苏区,6月10日,红二十五军打下富水关,占领青山街。之后,又派一部向豫西卢氏挺进,而另一部则折向东南活动,奔袭荆紫关。
   在红二十五军大回旋作战期间,根据地人民和地方武装,不断打击敌人,配合红军主力活动。刘华清等六人的回忆文章中写道:“1935年4月18日,我军攻克洛南县城,接着又在洛南、商县、商南、卢氏等4县边区,没收分配了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建立苏维埃政权,创建了豫陕边革命根据地。”郑位三主持豫陕边根据地工作,建立了以卢氏玉皇山为中心,方圆100多公里的县、区苏维埃政权。红军在狮子坪乡杨木场一带建立了后方医院养护伤员。根据地的管辖和活动范围在卢氏县主要是官坡镇、狮子坪乡、五里川镇、双槐树乡、瓦窑沟乡、朱阳关镇、汤河乡、徐家湾乡、磨沟口乡(今双龙湾镇)、潘河乡、木桐乡、横涧乡、杜关镇、沙河乡等部分区域,占全县现有19个乡镇的三分之二以上。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时期,中共鄂豫陕省委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为先导,迅速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农村的统治体系,建立起工农政权---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和农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主要内容包括:“凡豪绅地主所有之土地一律无代价的没收之”;“凡祠堂、庙宇、祖积、公积之土地及一切公产官地一律没收之。”分配土地的主要对象是无地、少地之农民,愿安家耕种之雇农等。在根据地东部地区的洛南、卢氏、商南、商县四县边区,各区乡苏维埃政府普遍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把没收地主劣绅的大批粮食、财物分给贫苦农民。对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恶霸,则给予以坚决镇压。
  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打倒了长期压迫剥削农民群众的地主、恶霸等封建势力,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根据地内的统治基础,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亦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红二十五军活动卢氏期间,500余名卢氏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还有很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带路、收留掉队战士、为红军送粮送饭……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候,卢氏人民给予了温暖和大力的支持。
   随着红二十五军主力的发展壮大和根据地东部地区的巩固发展,整个鄂豫陕根据地达到了全盛时期,共在蓝田、柞水、镇安、山阳、洵阳、洛南、商南、卢氏、郧西和华阳地区建立4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5个县工委,发展了一批党员,并先后成立了边区苏维埃政府和两个县、13个区、40多个乡、300多个行政村的苏维埃政权。根据地人口近50万,耕地面积90多万亩,是红军长征途中创建的唯一一块革命根据地。
   1935年7月,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4000余人从陕西宁陕县江口镇出发,离开鄂豫陕苏区继续西进北上。1935年9月,到达陕北,与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改编为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红十五军团打击周边敌人,巩固陕北根据地,为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并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