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史志动态>>浏览文章  


“三门峡大坝见证党的初心使命”座谈会发言摘要选登

作者:佚名 日期:2019年11月01日 来源:党史研究室  浏览: 次 

编者按10月29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市委召开了“三门峡大坝见证党的初心使命”座谈会。水电十一局、枢纽管理局、市政协、市委党校、市社科联和市委党史方志办等单位有关领导专家重点围绕“为什么建三门峡大坝?为什么三门峡大坝建设创造出那么多的全国第一?为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么关注三门峡大坝建设?这些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何内在关系?如何挖掘、阐释和弘扬三门峡大坝精神?”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发言,旨在总结经验、以史鉴今,凝聚共识、凝心聚力,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激励全市党员干部把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化为黄河流域三门峡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转化为高质量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力量。

讲好“黄河故事”,需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需要深入研究三门峡大坝建设的史实和所蕴含的精神特质,让“三门峡大坝精神”成为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力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品牌。本网对座谈会发言内容摘要选登,以飨读者,并借此引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思考和热议,如有好的想法和建议,欢迎不吝赐稿,稿件请发邮箱smxsz341@163.com或寄至三门峡市委党史方志办。


(一)初心激励着三门峡和十一局人


水电十一局  何先伦


三门峡工程是新中国治黄事业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实践、延伸和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就把治理黄河看作是安民兴邦的大事,选定在三门峡修建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河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从此,中国治黄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三门峡大坝也成为了新中国治黄的起点和见证!为确保三门峡枢纽工程顺利实施,当时计划投资九亿多人民币,这也是国家“一五”期间安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项目。可以说,三门峡大坝寄托着中国共产党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水患,造福人民的殷切期望,是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具体实践、延伸和见证。三门峡工程建设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也创造了三门峡精神和新中国水电建设精神。第一大成效就是彻底改变了新中国以前治理黄河“修堤—淤积—决口—改道”的循环局面,没有再出现过黄河决口改道和黄河泛滥的情况,确保了黄河下游岁岁安澜。第二大成效就是三门峡工程为新中国水电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为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三门峡工程和工程局也因此被誉称为“新中国水电建设的摇篮”。第三大成效就是形成了三门峡精神和新中国水电精神,丰富了黄河文化。创造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艰苦创业、筑坝育人、激情建设新中国”的三门峡精神。在三门峡工程中诞生的精神,激励着三门峡和十一局人担当使命、不断前进。十一局生在三门峡,长在三门峡。近几年,十一局在三门峡的建筑业和商贸服务业实现了历史突破和质的飞跃,可以说,十一局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离不开三门峡人民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三门峡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平台和发展机遇。展望未来,水电十一局将继续扎根三门峡,在多领域与三门峡市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为助力中原崛起、推动三门峡经济发展再立新功!


(二)三门峡大坝发挥巨大效益


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  蔡红标


就三门峡大坝而言,经过五十多年不断探索、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泥沙科学,为国内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与减淤、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峡市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防洪。自1960年枢纽工程投运以来,至2019年9月,三门峡水库共发生过6次洪峰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过程。1982年8月,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降雨形成大洪水,花园口水文站洪峰流量达15300立方米每秒,三门峡水库采取滞洪运用,确保了黄河安澜。防凌:三门峡水库投运后,黄河下游防凌工作进入了以水库调节为主的综合防凌新阶段,避免下游小流量封河和“武开河”,黄河下游再没有发生过凌汛决口。调水调沙:2002年起,黄河防总利用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开展黄河调水调沙。三门峡水库均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有效改善了小浪底库区淤积形态,减小了小浪底水库淤积;下游河道减淤效果显著。灌溉供水: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近4000万亩,同时,库区豫、晋两省,利用水库蓄水发展农业灌溉,灌区面积已达100多万亩。还为沿黄20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及中原、胜利油田提供了足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有力促进了黄河下游与库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经过50多年运行,三门峡库区形成了200多平方千米水域,逐步成为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的最基本要素,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绿色能源:截至2019年7月底,三门峡水电厂累计向电网提供约534亿千瓦时绿色电力。相当于可以减少煤炭燃烧约165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7900吨,减少烟尘排放量约44410吨,为节能减排、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三门峡大坝是见证党的初心使命

的鲜活例证


市政协文化与文史委  石 耘


三门峡大坝孕育了博大精深、极其宝贵的大坝精神和大坝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鲜活例证。从为什么新中国之初就在黄河上建设三门峡大坝来看,体现了共产党人造福人类、一切为民的民为邦本思想。当时,国家基础薄弱,百废待兴,但为了治理黄河,杜绝水患,保护亿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实现黄河安澜,中央毅然决定兴建三门峡大坝。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门峡大坝的高度关注来看,体现了共产党人亲民爱民、心系群众的执政为民情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习仲勋等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问题,并亲临工地视察指导工作。从三门峡大坝建设三起三落的艰难探索决策过程来看,体现了共产党人勇于探索、科学决策的求真务实精神。修建三门峡工程的决策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经过反复多次论证,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修建三门峡水库的决议。从独立自主大胆果敢解决三门峡大坝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来看,体现了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勇于纠错的敢于担当精神。在没有苏联专家参与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大胆果断决定自己解决三门峡大坝遇到的问题。经过两次改建,基本上解决了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从三门峡大坝的全部建设过程来看,体现了共产党人坚持不懈、攻坚克难的自强不息精神。三门峡大坝先后经过原建、增建和改建,前后历时20余年,创造出众多施工奇迹。从来自四面八方的大坝建设队伍来看,体现了共产党人开放包容、团结协作的宽广无私胸怀。施工最高峰的1959年,直接和间接参与大坝建设和后勤服务者多达8万余人。此外,还有苏联、东德、捷克等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参与了工程的建设。尽管建设大军来自四面八方,但能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和谐相处,直至胜利,堪称是个奇迹。


(四) 三门峡大坝文化与共产党人的初心


三门峡市驻洛阳办事处  王成新


三门峡大坝文化主要是指以万里黄河第一坝和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及周总理视察大营纪念馆等为依托的大坝文化的总称。一是三门峡大坝中蕴含着宝贵的“三门峡大坝精神”。三门峡大坝是当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一个水利工程。为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全国各地的水利精英齐奔三门峡,但在修建过程中,苏联擅自把专家撤走、带走了设计图纸,我国水利建设者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边设计、边施工,自主完成了建设任务。所以三门峡大坝建设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集中体现了“坚贞不屈、坚韧不拔”的“三门峡大坝精神”。二是中流砥柱中蕴含着宝贵的“中流砥柱精神”。中流砥柱是黄河文化之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视黄河为母亲,对中流砥柱充满崇敬之情。市委书记刘南昌在市委七届七次全会上,提出了“信念坚定、坚韧不拔、敢于担当、为民造福”的“中流砥柱”精神,这十六个字,正是三门峡人应有的胸襟和担当,也是亿万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三是三门峡大坝修建过程中蕴含着宝贵的“孺子牛精神”。在三门峡大坝修建过程中,得到了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数次亲临现场,亲自协调,重视程度之高,力度之大,十分罕见。周恩来总理等领导还在百忙中视察大营,现场解决问题,俯身为民服务,这种崇高的“孺子牛”公仆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代代相传。三门峡大坝文化就是“中流砥柱精神”与大坝修建过程中形成的“三门峡大坝精神”、“孺子牛精神”的综合体。要深入研究、系统思考,争取早日打造出具有特色品牌的“三门峡大坝文化”,特别是及早谋划修建“三门峡大坝博物馆”,将其打造成具有我市特色品牌的党性教育基地,这对于大力弘扬“三门峡精神”,教育和引导全市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聚力“三次创业”,意义重大、十分迫切。


(五) 大坝建设生动展示了党的初心和使命


市委党校  聂爱军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在新中国治黄史的伟大实践中,大坝的建成,生动展示了党中央和广大建设者的初心与使命。一是党中央果断决策修建大坝,展示了造福黄河两岸人民的信念初心。“黄河宁、天下平”。 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自考察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7月30日,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确定兴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为根治和开发黄河的第一期重点工程,展示了中央治理黄河、开发水利资源的坚定初心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二是广大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泥沙黄河上建成大坝,修成水库,在确保黄河下游岁岁安澜的同时,取得了综合利用的巨大效益,展示了敢战必胜的品格初心。三是在苏联专家撤走,失去外援的不利形势下,我们自己设计建成了启闭闸门的350吨门式起重机,并集体攻关突破了国际前沿的水轮机焊接技术,实现发电机组按时安装发电,展示了自立自强的独立初心。四是为建设万里黄河第一坝,中央各部门协调配合,全国人民大力支援,社会各界为大坝建设尽心竭力,短时间内汇集了全国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劳动大军达2万余人,保证了工程如期开工,顺利推进,展示了团结协作 、共谋大业的合作初心。五是三门峡大坝前后两次改建,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了 “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运用方式,使冲淤达到基本平衡。在改建过程中,创造了导井爆破、扩挖井筒新工艺;在施工和管理中,取得了泄水建筑物和水轮机抗磨蚀先进经验;研制成功的特种深水钢围堰,可以在40米水下作业,为多泥沙河流上建筑物进水口的修复提供了有效的检修条件。相关科技创新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实现了大坝建设的接续进步,生动展示了实事求是、不断超越的发展初心。


(六)三门峡初心回望


市人民检察院  赵轶榜


三门峡大坝建设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实证,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支援三门峡。为服务大坝建设,配套企业在当地短时间不能建立的,通过“异地搬迁”解决,在当时不失为一条捷径。但也意味着,原来的工作骨干、熟练技工等人也必须“随迁”,“离乡背井”式的生活从此开始……只要国家作出决策,只要中央一声令下,接下来就是“二话不说”地坚决执行。开放成就“共和国长子”工程,外对苏联开放,内对全国开放,借人、借力、借技,借资、借计、借智。三门峡大坝工程之立项、三门峡市之设立,是国家以开放的眼光和胸襟,综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作出的决策部署。三门峡大坝的修建,事关黄河中下游多省区的水利开发、水患治理和经济发展。全国对三门峡大坝建设的支援,从河南、从三门峡的视角来看,毋宁说是一种“开放”——对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所有资源的开放式利用。全国对三门峡是“支援”,对于三门峡来说,则是“引进”和“借用”。三门峡大坝是项目带动城市全面发展的成功范例。项目带动,是三门峡市迅速扩张、高速发展的动力之源。大坝建设的物资供应、大坝建设者的后勤保障等服务工作,必须有完善、强大的城市功能来保证。尽快完善城市服务保障功能,支援和保障大坝建设,成为三门峡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一手抓大坝施工建设,一手抓城市建设,成为当时主政者一身二任的重点任务。项目落地,需要城市、政府提供良好、方便、高效的服务,包括道路、供水、供电、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提供生活、医疗、卫生、教育、饮食、住宿等社会服务。项目作为城市迅速扩张、发展第三产业的需求方,其作为城市功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作用,日益凸显。项目落地,可以促进和扩大就业,带动城市发展;项目落地,也能促进产业形态均衡,带动经济转型。这既是三门峡市60年成长、发展历史经验的启迪,也是三门峡今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七)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三门峡大坝


市委党史方志办  董忠民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之际,重新探寻党中央决策和建设三门峡大坝的初心和使命,以史鉴今,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新时代治理黄河的伟大任务。在发出伟大号召、作出重大决策中见证党的初心使命。“黄河宁,天下平。”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治理黄河作为执政兴国的大事要事。1952年,毛泽东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5年,党中央下定决心投巨资修建三门峡大坝,开始了根治黄河的伟大开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三门峡大坝为根治黄河迈出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步。在实施宏大工程、探索治黄实践中见证党的初心使命。三门峡大坝,作为万里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难,在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守初心,为民造福”执政理念的感召下,广大建设者攻坚克难,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不断探索和努力,最终使大坝获得了新生,并向世界贡献了解决泥沙问题的“中国智慧”。在弘扬强大精神、激发革命斗志中见证党的初心使命。三门峡大坝不仅为世界江河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实现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而且在建坝过程中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克难攻坚,敢于担当,弘扬了独特的 “三门峡大坝”精神。在发挥重大作用、造福黄河人民中见证党的初心使命。三门峡大坝不仅为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创造了“中国智慧”,并且始终不忘“先防洪,后综合利用”的建坝初心,在防洪、防凌、发电、供水、灌溉、减淤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发挥综合效益,为三门峡市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黄河两岸人民群众持续创造了巨大财富。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和评价三门峡大坝,我们会很清晰地发现,如果没有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迈不出根治黄河的第一步,就不会取得现在的巨大成就。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