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崤函党史>>党史人物>>浏览文章  


张羽

作者:韩世平 日期:2015年0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张羽,字甲,名冠一,19212月出生于灵宝市尹庄镇尹庄村一户农民家庭。儿时的张羽酷爱学习,在私塾里读书时,就能把《三字经》、《百家姓》有板有眼地背诵下来,还经常编些韵味很强的三句半、顺口溜,被同学们互相传诵。

193777,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卢沟桥事变,铁蹄践踏中华大地。正在灵宝师范读书的张羽,以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创作了诗歌《同胞们,冲》,发表在郑州《挺进》旬刊上。19382月,张羽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受中共灵宝县委委派到武汉中共中央长江局受训,后就读于洛阳师范学校。毕业后,以教书为职业,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尹庄支部书记、中共卢氏县委青年委员等职。1946年后,张羽创作了长诗《奴隶之歌》,发表在西安《秦风工商日报》上,激励穷苦人民积极投身到人民解放战争中去。1946年秋,张羽同尹庄支部党员为搭救尹庄一户受冤入狱的农民,与国民党县乡统治势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国民党县政府以张羽滋扰政事为由,欲逮捕治罪。张羽只好离开家乡,先到了开封,因追捕紧急,又辗转上海,经曹靖华介绍,以教书为生,投入到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洪流中,和上海的学生、工人一起,为迎接全中国的解放,直面腥风血雨。在上海期间,为了揭露国民党统治阶级的卑劣行径,他创作发表了《豫西的地下火》。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残害人民的罪行,创作发表了小说《抓》、《六斤嫂》、《引力》,散文《五月的鲜花》、《寒流》、《学店万岁》、《二烈士》等文章,以笔为枪,投向国民党反动派。

上海解放后,张羽被调往华东《青年报》社。新中国的成立,给张羽以创作的广阔天地,他先后创作发表了报告文学《摇面工锄奸记》、反映革命老区生活的通讯《木溪乡的红旗》、散文《来赓初》等,热情地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新思想,努力宣传党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195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创建时,张羽调往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由此步入了编辑和创作的高峰期。

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后,张羽如鱼得水,他的创作和编辑的激情像决堤的洪水,跃然冲满斗室,他协助诗人臧克家选编了《中国新诗选》,担任李季的长诗《生活之歌》的责任编辑,编辑出版了韶华的长篇小说《燃烧的土地》、秦牧的长篇小说《黄金海岸》、杨朔的小说《万古青春》、峻青的短篇小说集《最后的报告》。同时还帮助翻译了深受青年读者欢迎的苏联长诗《卓娅》,小说《走向新岸》、《茹尔宾一家》,法国小说《心里充满了阳光》。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张羽创作发表了传记文学《王孝和》、《红军之母》、《碧血红花》、《可妈》、《记卢涛》、《阿穆尔风雪》和许多评论文章,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创建初期立下了汗马功劳。

从事编辑工作的张羽,深知万紫千红才是春。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他积极响应出版社的号召,为青年作者开拓园地,扶植文学新人。

著名长篇小说《红旗谱》的作者,是担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党支部书记的梁斌。此时,梁斌还不是知名作家,稿子完成后,无人问津。张羽得知这个消息后,专程到文学讲习所,一遍一遍认真地阅读了书稿,被书稿中鲜明的人物形象、重大的政治事件、激烈的斗争场景所吸引。他向出版社递交了审读报告,指出:“作品中的人物刻画得生动有力;农民生活和学生生活及其斗争的场面,都给人以真实感,家庭生活的抒写、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能引人入胜。作者熟悉这一地区的斗争生活,并且具有相当的写作修养。”建议出版社与作者签订合同,交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同时给梁斌写信,提出了比较详细的修改建议。在张羽的热情帮助下,《红旗谱》出版了,梁斌跨入了中国文坛。朱老忠的光辉形象,步入了中国的文学画廊,高蠡暴动的英雄业绩,震撼着新中国青年一代的心灵。

为了扶植文学新人,为青年作者开拓园地,张羽积极拓宽自己的工作领域,协助中国作家协会青年文学工作委员会的马峰和公木,编选了当时35岁以下青年作者较优秀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儿童文学和说唱文学的《青年文学创作选集》(十卷本),还编辑出版了一批写作基础知识读物和文学评论读物。经张羽之手编辑出版的青年作家的作品有:张志民的《金玉记》、石方禹的《和平的最强音》、白桦的《鹰群》、严阵的《乡村之歌》、梁上泉的《喧腾的高原》、流沙河的《窗》等诗集;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王恺的《夜航》、胡万春的《青春》、费礼文的《成长》、唐克新的《车间里的春天》、郑克西的《途中》、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等小说和散文。同时帮助作家柯兰和文秋创作、修改了《风满潇湘》,组织帮助青年作家陈登科修改了《风雷》。

20世纪50年代中期,共青团中央提出了关于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的指示,中国青年出版社积极响应,相继组织出版了一批关于描写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和传记小说。张羽为了做好此类读物的出版,请缨成立传记文学编辑组,担任组长。全组4个人,在堆积如山的稿件中采舍,但这些稿子中能发排的不多。年轻气盛的张羽率全组同志认真学习郭沫若、茅盾、邹韬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文化人用编丛书、丛刊的方法宣传革命思想的经验,创办了专门刊发革命回忆录和革命人物传记的丛刊《红旗飘飘》。在紧锣密鼓的半年时间里,《红旗飘飘》先后出版了4集。同时,张羽还协助杨植霖、乔明甫、薄一波整理王若飞的英雄事迹,合编出《王若飞在狱中》。《红旗飘飘》和《王若飞在狱中》的出版发行,在社会上掀起了撰写革命回忆录的热潮,在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红岩》在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一部奇书,发行之广泛和它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之先河。《红岩》的出版,倾注了张羽的大量心血。最初,张羽被罗广斌等3位作者撰写的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浓厚革命激情、充沛的乐观主义精神、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所感染。他说:“读着它,像阵阵的战鼓震撼人的心弦,使人油然地为作者的激情所感动,更热爱那些革命志士,更鄙视那些阶级敌人——美蒋反动派。”他向出版社建议,作为重点书出版。在他的努力工作下,《在烈火中永生》单行本出版发行,很快印数超过百万册。

《在烈火中永生》的出版,促成了《红岩》的问世。《红岩》原稿书名《禁锢的世界》,是在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的基础上更集中揭露中美合作所罪行的长篇小说,书稿中人物思想境界比较压抑。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英雄主义,更深刻地揭露美蒋反动派的罪行,张羽又一次请缨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他对作者提出了“要摆脱监狱的局限性,跳出渣滓洞,让人物生活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把人物写得更开朗、更昂扬一些。”张羽南下四川,同作者一起参观了中美合作所,看望了烈士的后代,访问了双枪老太婆的原型;重新翻阅了作者的《圣洁的血花》、《从烈火中得到永生》、《在烈火中永生》、《禁锢的世界》(两次稿)5个稿本,多次商讨书稿的修改意见。在北京,张羽同罗广斌、杨益言3人同居一室,夜以继日,流水作业,轮番修改书稿。他们桌挨着桌,杨益言改第一道,经罗广斌修改后,交给张羽,张羽加工润饰后,再请作者过目,3人一致同意后定稿。小说修定工作紧张进行期间,《参考消息》报道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遗体焚尸灭迹的暴行,张羽、罗广斌、杨益言3人看后义愤填膺。当他们重谈修稿时,张羽提出在作品里要适当反映中国革命者对国际共运的态度。经过一周的酝酿、设计、讨论,为了充分表现小说中人物思想感情,他们补写了许云峰和毛人凤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针锋相对的对话,许云峰喊出了“斯大林还活着”气壮山河的话,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和革命性。经过一番艰辛的劳动,《红岩》终于脱颖而出,盛况空前,一时全国掀起阅读《红岩》热,刊物连载、报纸评论、电台广播、剧院演出、银幕放映、连环画、说唱等艺术形式异彩纷呈。《红岩》再版、重版,一直畅销不衰。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张羽被诬为“为叛徒树碑立传的叛徒”、“文艺界黑线人物”等等,被关“牛棚”、大会批、小会斗,身体致伤,妻离子散。在“干校”被“隔离”的日子里,他仍然想的是要为革命先烈树碑立传,要把先烈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他多次向党中央写信,向毛主席、周总理写信要求写作。信一次次发出,都成了泡影。

“四人帮”被粉碎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笼罩在张羽头上的阴霾被吹散了。他又沐浴着春风,焕发了青春,像一匹骏马,驰骋在传记文学创作的原野上。他说:“当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跨入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的青年仍然需要革命先烈的光辉榜样,需要通过革命先烈的伟大实践来认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需要用革命先烈的精神来建设四个现代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重新修订了自己的创作计划,把写作革命传记文学列为首项,把写作从渔阳里走出的一代精英列为重中之重。出版社批准了张羽的创作计划,擂响了张羽的创作战鼓。他奔波于北京、南京、上海之间勘核资料,又奔波于各处调访。一次又一次的资料勘核,使得渔阳里外国语学社的伟大形象更加丰满,这时张羽就像接通电源的马达,通宵达旦,日夜兼程,不停地运转着。家里变成了工作室,夫人成了工作上的帮手。夏夜北京城酷暑笼罩,他俩在汗水的浸泡中,闷气的威逼下,在炽白色台灯的映照下,一笔一笔地耕耘着,一格一格地爬着,送走了红日,迎来了夜幕,眼熬红了,手写麻了,人累瘦了……19918月,在纪念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诞生70周年之际,24万字的反映渔阳里一代精英的作品《红旗飘飘》(31集)与读者见面了,而张羽却累得心脏病加剧了。

恽代英烈士是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是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张羽在创办《红旗飘飘》丛刊时,被有关恽代英的回忆材料所触动,他决定以恽代英为榜样,用恽代英的精神去写《恽代英传》。他带病自费搜集有关恽代英的资料,从春到秋,历经武汉、上海、重庆、泸州、老河口、九江、宣城、南京、广州等地,参观了烈士工作、居住过的地方,访问了和恽代英共同生活、并肩战斗过的亲人、学生、同事和战友,研究各地档案馆所能看到的有关恽代英的资料;参加搜集、整理、编注,辑成《恽代英来鸿去燕录》;参加校勘、标点、整理、注释了《恽代英日记》(1917-1919年);搜集、整理、编辑《回忆恽代英》一书;参加编写《恽代英年谱简编》;选编了恽代英烈士的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文学评论等30万字的《恽代英诗文集》;最终于19958月著成长达30万字的《恽代英传》奉献给读者。

夕阳西斜时,正是努力喷放霞光的时刻。张羽步入古稀之年仍坚持笔耕不辍,矢志不移。除创作《恽代英传》外,还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革命烈士传》编委工作,主编2集《革命烈士传》,把200多位先烈的光辉业绩载入史册。他还先后在报刊上发表了传记文学《李硕勋》、《难忘的渔阳里》、《杨学诚》、《傅大庆》、《黄负生血染绝笔书》等;评论《春到大观园》、《魂归伏牛山》、《渔阳里SY的摇篮》、《一代精英从这里起步》等;为出版社编著了《一束洁白的花》、《曹靖华书信集》等书稿、散文。

张羽在出版界被誉为“压不垮的骆驼”。他在编辑和创作生涯中,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为弘扬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伏几挥毫,辛勤耕耘,为丰富社会主义祖国的文化宝库,默默奉献了半个世纪。他的事迹和名字被载入当代文学史,被收录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录》、《中国出版名人录》、《无名集》、《编辑记者一百人》等名录中。

20041021,张羽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83岁。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