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崤函党史>>党史人物>>浏览文章  


李德义

作者:张革 日期:2015年0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李德义,灵宝市人,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灵宝县(今灵宝市)五亩乡盘龙村民兵队长、农业社长、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灵宝县革委会常委、河南省革委会委员、河南省贫协主席等职,1959年10月1日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8年11月8日《河南日报》以《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为题、1969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又以《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为题先后报道了李德义的先进事迹。李德义活到老,干到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平凡人不平凡的一生。

苦难的身世

    李德义,1920年4月18日出生于灵宝县苏村乡周家原沟西村一户穷苦人家。1928年,天旱无雨,庄稼绝收。地主残害了他的父亲,霸占了他家的土地,逼得李德义跟着母亲和奶奶逃荒要饭到五亩乡盘龙村,住在一孔破窑里。白天出去要饭,晚上帮人家做点杂活。有时候讨不到吃的,只好挖些野菜充饥。奶奶病倒了,母亲也饿得走不动路了。为了活命,9岁的李德义挥泪离开母亲,到离盘龙90多里的朱阳秦池,给一家地主放牛。

    后来,奶奶和母亲都饿死了,李德义用破席把奶奶和母亲埋在荒坡上。地主却说这占了他家的地,硬是逼李德义给他当了6年长工顶债。李德义的妹妹卖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新中国成立后,李德义担任盘龙村民兵队长。1953年,中央颁布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他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向国家交好粮、卖余粮。阶级敌人乘机破坏捣乱,到处散布:“李德义不死,咱村上的人都甭想过好日子。”一天晚上,三个坏分子把李德义五花大绑,拉到村后的大石头堆上,准备把他砸死。那几个人指着一堆石头说:“李德义,这就是你积极带头的下场!”李德义对他们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只要我活一天,就坚决同你们斗到底!”这时候,获得消息的贫下中农赶了过来,抓住了这几个坏分子,李德义才幸免于难。

从剿匪反霸、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农村“四清”,李德义参加了多次政治运动,遇到过阶级敌人多次暗算,但李德义从没有半点畏缩,并且在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提出了“宁叫挣死牛,不叫车回头”的豪迈口号。

兴修水利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1958年初春,时任大队支部书记的李德义向社员们提出了兴修水库的主张。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李德义带领广大社员打响了修建水库的第一炮。为了使水库早日建成蓄水,他们没日没夜地奋战在工地上。经过半个多月的苦干,终于修成了第一座小水库,夺得了夏季好收成。但是秋季洪水一来,水库被泥沙淤平了。第二年,李德义带领大家重建水库。一天,李德义在崖上破土,不料土崖坍塌,把他从山坡上推到沟底,半截身子被埋在土里。人们从土里把他扒出来,他已经不省人事,经过抢救才转危为安。他两腿肿胀,行走非常困难,仍每天拄着拐杖坚持上工。水库修成后,一天,突然山洪暴发,由于闸门未开,水库里的水很快就要聚满,拦洪大坝眼看就有被冲毁的危险。在这紧急关头,李德义冒着生命危险,腰系绳索,跳进滚滚洪流,打开闸门放水,保住了水库。

    1965年,洪水冲来的泥沙又将水库淤平了。李德义再次提出了修水库的主张,社员们都表示赞成。水库开工后,李德义夹一条被子,带一箱炸药,照例是第一个来到工地。刺骨的寒风卷着雪花扑来,李德义打了个寒颤,胸部一阵剧痛,他弯下腰,用两手紧紧地顶住胸部。社员们恳切地劝他休息两天,但李德义坚持不离开工地。

在水库工地上,李德义见哪里活重就去哪里干,哪里危险就往哪里冲。打钎凿眼,他总是腰系绳索,第一个出现在悬崖峭壁上;破土填沟,他常常站在最危险的地方;点火放炮,最后一个离开的又总是他。李德义常讲:“咱们共产党员只能跑在群众前头,不能落在群众后头!”

整修梯田

    在艰苦的生产斗争中,李德义是战天斗地的英雄汉。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充分发挥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盘龙大队的耕地分布在穿云走雾的半山坡上,地势陡峭,耕作困难。李德义所在的王义沟生产条件更差,这个队的400多亩地零星地散落在红砂土的山坡上,坡陡土薄,存不住水,天旱苗不长,雨涝苗冲光。

    1966年,李德义去山西大寨参观,回来以后,他逢人就讲:“大寨是咱们学习的好榜样!咱们要鼓足干劲,与天斗,与地斗,斗上十年八年,定叫这穷山沟变个样!”李德义和社员们商量决定,先从整修梯田开始。在滴水成冰的冬天,盘龙村广大群众开始了整修梯田的战斗。地冻得硬梆梆的,一镢头刨下去,只划出条白道道。有人说:“十冬腊月,干这个,人家不笑掉牙?”李德义说:“地再硬,没有咱贫下中农的骨头硬!立下愚公移山志,不怕智叟笑掉牙!”在李德义带动下,社员们斗志昂扬,搬石垒堰,担土填地,早出晚归,风雪无阻。一直干到次年春天,削平了山头,填平了沟壑,小块地连成了大块地,山坡上400多亩地变成了一层层平展展的梯田。

    在这场整修梯田的战斗中,李德义是有名的“铁扁担”。他的扁担比别人的厚一指,土筐也比别人的大一倍。挑起土来,他比别人装得满、跑得快,一冬一春他硬是挑坏了两根扁担几对筐,有人问李德义哪来这么大的力气,他说:“学一学《愚公移山》,看一看大寨的变化,想一想旧社会的苦,比一比新社会的甜,就觉得浑身是劲,豁上老命干,心里也高兴!”

    1968年秋天,大雨下个不停。山洪暴发,梯田的石堰被冲垮了十几条。

    “怎么办?”生产队的干部问李德义。

    李德义回答:“办法还是一个字:干!毛主席说:‘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山洪从哪里冲毁,咱就从哪里垒起来!”李德义说得大伙心里热乎乎的。在他带领下,社员们吃在工地、睡在工地,连续苦战了13个昼夜,终于把冲毁的石堰重新垒了起来,把倒伏的庄稼扶了起来。这年秋季,王义沟获得了丰收。

心系集体 情牵群众

    替集体办事、为群众着想,李德义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累。多年来,李德义一遇到阴雨连绵、山洪暴发的日子,就睡不着、吃不下,老想着哪个生产队的饲养室会不会漏水,哪户社员住的窑洞会不会有问题,哪块地的堰埂冲了没有。不管白天黑夜,他总是和几个大队干部一起,冒雨涉水,从这道岭走到那道岭,从这个村串到那个村,时刻关心着社员们的生命安全。半沟岭村社员郭高明家窑洞时间久了,有倒塌的危险,李德义几次催他搬家,并把自己家的窑洞腾出来让他住,可郭高明总觉得故居难舍,劝了几次也没有搬。一天下午,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李德义一看情况不妙,便顶着风雨赶到郭高明家。只见地上积水横流,窑顶开始崩裂,情况相当危急。李德义一进门,拉起他们就往外走。时隔不久,郭高明家的窑洞就倒塌了。以后,每当提起这件事,郭高明总是感激地说:“要不是李德义催我搬家,我一家三口就算完了!李德义真是咱贫下中农的贴心人!"

    李德义孩子多,劳动力少,他和老伴又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盘龙大队的贫下中农一再提出要照顾他,但每次都被李德义拒绝了。困难时期国家发放救济款,群众先后评给他了八次,但他一分钱也没要过。有一年春天,国家给他拨统销粮200多斤,他把这些粮食全部分给了6户贫下中农。1967年,他因为忙村里的事情,耽误了一些劳动,群众讨论给他补贴80多元,他坚决不要,结果还是留给了集体。就是在他老伴病情严重、家庭生活困难的时候,李德义也没有向集体要过一分钱一粒粮。他还收养了孤儿郭金海兄弟俩,照顾他俩的吃穿,对他们关心备至,就象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直到他们长大成人。

    由于长期劳累,李德义的病情越来越重了。但他在别人面前从不提自己的病。只有在他肺部发生剧烈疼痛的时候,人们才发现他蹲在地上,用膝盖顶住胸口,额上青筋暴突。他常用一条宽布带,紧紧缠住胸部,用压迫止痛的方法与病魔作斗争。群众都很关心他的健康,劝他休息,经常请医生给他治疗,县革委会负责同志曾三番五次提出让他住院治疗,但李德义总是一推再推。1968年冬季的一天上午,李德义和社员一起挑粪,下午回来,忽然想起放牛老汉有事外出,队里的牛整整关了一上午还没有喂。于是,他连忙啃了块馍,就和女儿一起赶着牛群往山坡上走。翻过几道山梁,他突然感到呼吸困难,头晕眼花,天旋地转。他大口大口地吐血,身体再也支持不住,一头栽倒在山坡上。李德义的病再也不能拖了,群众立即向公社报告。县革委会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护送李德义去西安住院治疗。入院后,经医生检查,李德义的左肺已经形成孔洞,右肺呈现溃蚀现象,需要住院治疗几个月。李德义一听,心里发急,他想:盘龙大队正在治山治水,贫下中农正在日夜奋战,我哪有心思住院治病?于是,他坚决要求出院。医生要他安心住院治疗,怎么也说服不了他。第三天,李德义就从西安乘车返回灵宝。

奉献余热

    在李德义带领下,盘龙村群众的觉悟普遍提高,干活时不用打钟都自觉地按时去地里劳动,热爱集体,村风很正。

    七十年代初,李德义带领村民在盘龙西村修了一座水电站,在王义沟后沟又打了一眼井,后来王义沟人吃水、浇地都用的是这眼井水。每当提起这件事,群众都感激不尽。

    1975年,由于身体状况及年龄原因,李德义从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但他仍然闲不住,1980年开始,李德义在荒山上栽植松树、杨树、槐树等300多亩10万余棵。1983年,他又在山上当护林员,一干就是四五年,中间很少回家。他把这些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直到最后因腰腿痛实在干不动了才下山回家。回到家里,他对这些树还是念念不忘,经常打听山上的树有没有被毁坏,有没有羊去啃,有没有人乱砍乱伐。当人们望着那些成材的树林,就不禁想起了带领他们致富的老支书。

    1993年10月19日,李德义这位一心为群众、一心为集体的共产党员因病逝世,终年73岁。临终前他告诫自己的后辈:“人要想活得有骨气,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干’!”李德义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篇章。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