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之烛,字照麟,别名关心,河南省渑池县人。1944年10月入伍,194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分队长、连长、指导员、书记兼区长、教导员、科长、团政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警备区副政委等职,曾先后参加平汉战役、同蒲战役、白晋战役、吕梁战役、汾孝战役、晋南战役、渡黄河大反攻、豫西战役、宛西战役、淮海战役、解放陕南川北战役、朝鲜金城反击战、青海战役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多次立功受奖。在新中国建设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之烛始终以一个老革命的姿态对待工作、战斗和生活。1982年离休,享受正师级待遇。1988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10日在郑州逝世。
苦水里炼就好本领
1920年4月18日,关之烛出生在渑池县南村乡关家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关之烛是父母的第 9 个孩子,上面有6个哥哥,2个姐姐。两年后,关之烛又添了一个妹妹。一家12口人,靠租种远房亲戚家的10多亩地过活,生活十分艰难,姊妹10个都上不起学。为了让家里有一个识字的,大哥和父亲商量,凑钱把关之烛送到村私塾读书。1936年,关之烛又到南村区立完小读书。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十分刻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读书、认字,把能借到的书都背会。七七事变后,完小校址被过往的军队占宿,关之烛被迫辍学务农。也就在这短短不足5年的时间里,打下了他最初的文化功底。
关家村紧依黄河,村里的孩子没有不会游泳的。关之烛具有很高超的水性,有空就到黄河里去游泳,每次都从黄河南岸游到对面的河北岸。艰难的生活环境也炼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适应能力。他不怕吃苦,又心灵手巧,自己会做饭、做衣服、纳鞋底、做鞋。
不久,关之烛的二哥和三哥同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二哥在家中是顶梁柱,他若一走,家就要散架,而且二哥家还有几个小孩需要人照顾。于是,关之烛顶替二哥去当了兵。不到一年时间,国民党部队里流行伤寒,关之烛被传染上,部队转移时,被丢弃在渑池县南的一个小山村。奄奄一息的关之烛被一个好心的大娘救回家中,后又终于联系上家人,被接回了家。
关之烛病好以后,跟着六哥打铁。不久经堂哥关之义介绍,到乡公所干文书。后乡公所组建武装支队,有20多人。关之义任大队长,关之烛任中队长。关之烛的六哥会造土枪,给支队人员都配了土枪。支队成员白天在家务农,晚上就组织起来练武、打土匪。紧靠关家村的黄河北安河村有个大恶霸叫程光杰,在村子里欺男霸女,坏事作绝。他们听说后,经过合计,决定除掉他。一天晚上,兄弟俩带着10多人,游泳过了黄河,关之烛被安排在河边看东西,其他人摸黑翻墙进了程家,把程光杰打死在床上。
1944年4月,日军纠集97000多兵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胡宗南部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40万军队不战而溃,节节败退,37天就丢掉郑州、洛阳等38座城池,将河南的百姓置于敌人的铁蹄之下。5月11日,日军从渑池县的南村和白浪两渡口渡过黄河,进入渑池县境。关之烛痛恨日本侵略军,就组织支队人马,白天在家种地,晚上集合起来,偷袭日本军营。
身经百战 功勋卓著
豫西沦陷后,为了恢复和发展河南党的工作,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决定建立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1944年7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9月6日,八路军太行军区组成豫西抗日先遣支队,22日,由济源县西南渡过黄河进入豫西,在偃师、巩县、登封一带活动。不久,八路军太岳军区组成豫西抗日游击第二支队,由济源南下渡过黄河,占领新安北部山区以及渑池、陕县、宜阳、洛宁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并成立了黄河支队,主要任务是保护从渑池到新安、孟津的这段黄河渡口。关之烛所在武装被八路军黄河支队收编,他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关之烛参加黄河支队后,由于英勇善战,被任命为三大队分队长。1944年11月底的一天,关之烛带领分队战士将南村据点的日伪军包围于峪里村东山两昼夜,打死日军士兵5名。当日伪军乘黑夜突围时,关之烛率6人于马家崖进行伏击,打伤伪军2名,缴获掷弹筒11枚、日制手榴弹数十枚。1945年1月,关之烛被提拔为七中队长,在白龙沟消灭伪军4名,缴获步枪3支,并派一个班乘夜黑摸进日军据点,俘虏日军翻译等2人。
黄河支队有3个大队9个中队,其中许多是收编来的惯匪和伪保长。1945年5月,渑池发生了上官子平为首的叛乱事件。黄河支队中的一大队长徐秉章、九中队长王五典是未经改造的惯匪和伪保长,他们在特务拉拢下,蠢蠢欲动。由于支队领导警惕性高,及时将2人处决,使部队未受损失。6月,黄河支队副司令员刘兆先带一连去渑北东关村三大队驻地开会,支队三大队长张成鑫勾结日军,包围了东关村,企图围捕刘兆先投日邀功。关之烛坚持革命立场,拒绝执行张成鑫的反动命令,并给予反击,解救出刘兆先,把七中队带到新安县北碾坪村。八中队长张书选、九中队长张其秀杀害了指导员高占林,带队投降了日军。至此黄河支队只剩两个大队和两个独立连。支队与决死队六支队合编,改称豫西二分区特一团,关之烛任九连指导员,先后参加了与日伪军的20多次战斗。在解放战争中,特一团经多次整编,改变番号,建制序列先后调整为八纵二十四旅七十团、四纵十二旅三十四团、十九军五十五师一六三团。特一团缩编为一个营(三营),关之烛先后任副连长、连长、指导员等职。
1945年12月,三营进入山西省作战,关之烛参加了同蒲、白(圭)晋(城)、吕梁、汾孝、晋南等战役,在多次攻坚战中,得到了锻炼,特别能打硬仗。1946年8月13日,三营在霍县偏墙村设伏,诱敌深入,当敌人攻到村边时,三营作为尖刀营向敌指挥部冲击,仅20分钟,就打进敌六十九师指挥所,敌人乱了阵脚。解放军四面出击,把敌人歼灭,三营缴获山炮4门、重机枪4挺,俘敌200余人。从此三营——“尖刀营”威震山西。12月,在攻克隰县县城的战斗中,三营首先登城,八连架梯,七连主攻,九连为二梯队,打退敌人多次反扑。九连指导员关之烛和连长解全威带全连猛打猛冲,一直打到城东北角。这里有座城中之城——百兴城,驻着敌人的总指挥部。敌人拼命顽抗,九连战士在房顶上与敌人逐房逐院地争夺,最终消灭了敌警卫连。这次战斗共歼敌1500余人,并活捉了国民党军上将杨澄源。关之烛等受到旅首长大会嘉奖。1947年4月,攻克晋南猗氏县城战役中,八连架梯,九连登城,英勇顽强,九连指导员关之烛和连长解全威,均受通令嘉奖,各记功一次。
1947年8月,关之烛所在的三营由新安县石渠村南渡黄河,和全团一起攻下洛宁城,歼敌1000余人。之后,参加了商南、山阳、郧西、郧阳、白河、洵阳诸城的攻城战斗。1948年7月,又参加襄樊战役,俘敌18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活捉了国民党中将副司令郭勋祺。1949年3月,在淮海战役中,四纵转来中央军委命令,要十二旅回师陕南,配合西北部队作战,三十四团参加了战斗。关之烛时任二营教导员,带领二营官兵英勇奋战,智夺南山头,在高桥生俘国民党军110名,打死1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重机枪3挺、长短枪120支。孙光司令员在大会上表扬了二营的作战作风,并授予六连“英勇顽强,歼敌制胜”锦旗一面。此后,关之烛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和南阳平叛战斗等。
全国解放后,五十五师奉命进入四川剿匪。1950年1月3日至8日,在大巴山一带歼敌1万余人。他们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法,肃清了匪患,保卫了红色政权。关之烛由于亲俘豫鄂川陕绥靖主任、中将王凌云,荣立二等功一次,并出席师英模大会。1955年,关之烛被授予少校军衔,后晋升为中校。1958年,甘南和青海藏民区反动牧主头人和喇嘛夏日仓、占德贝等发动武装暴乱。6月,叛乱波及10个县17个区。五十五师开赴草原平叛,关之烛带领三营参加了平叛战斗。首战循化城外歼敌1500人,解了县城之围。后居布林战役,击溃叛匪5000余人,俘匪1000多人。此后,叛匪开始分散活动,三营官兵克服寒冷、缺氧困难,有时日行百里、风餐露宿,冻掉耳朵、冻伤脚者不计其数,有时与后方失去联系,数十天断绝食粮,靠猎取野物度日,不少干部、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经过3年艰苦清剿,匪患被平。
1962年10月,五十五师奉命紧急开赴西藏,关之烛任一六三团政委,担当师先头部队进藏,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一六三团接受了攻取西山口(又名色拉)的任务,副师长姜玉安亲临指挥。西山口是印军的主要阵地,海拔4939.5米,公路绕山而过,坡陡弯多,形势险要,越过山脊向南,可达印军东北营特区总司令部所在地邦迪拉。关之烛和副师长、团长3人仅带1个警卫员隐蔽在佳山口前沿,勘察地形,选择攻击路线,讨论了作战队形。当晚,夜雾弥漫,正是奇袭良机,印军的大炮还断断续续向中国军队阵地轰击。一六三团派出八、九连分两侧向敌营摸去,从敌后打响,采取孤军深入的战术,攀悬崖缒峭壁,从佳山口两侧插入敌阵。七连从正面进攻,配合全团从西山口右侧攻占了敌人阵地,毙俘印军近百名。九连班长庞国兴带领的3人小组插到印军六二二旅部门口,旅长听说中国军队逼近,立即钻进小车逃跑了。因而印军大乱,整个防线崩溃,中国军队乘胜追击,俘敌近2000人,加上第一战役共俘敌3900余人,驱走了所有印军,收复了全部国土。11月21日,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毛泽东主席批语赞扬五十五师:“拉得出,走得快,打得好”,总政组织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英模事迹报告团”,关之烛担任团长,率战斗英模在全国作巡回报告。
立党为公,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1962年底,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关之烛回到北京。1965年以后,关之烛调兰州军分区工作,先后任政治部主任、警备区副政委等职。在和平建设年代,他仍然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处处严于律己、顾全大局、廉洁奉公,严格要求家属和子女,从不占公家一分便宜,从不给组织增添任何麻烦。
战争年代,关之烛南征北战,居无定所。1962 年,关之烛的爱人赵慧君带孩子们住在甘肃的一个小县城。甘肃的冬天寒风刺骨,关夫人住的地方条件非常差,没有取暖设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关之烛的警卫员来到甘肃,看关夫人住的地方没有门帘,风直接吹进屋子里,孩子们冻得发抖,就把从印度带回的线毯送给了她。关之烛回到家后,没有问及夫人和孩子们的冷暖,看到这个线毯,就问从哪里来的,关夫人如实说了,关之烛立即拿去交公。
1965年,关之烛任兰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夫人和孩子们才随他到军分区家属区居住。兰州的夏天很潮,放在床下的鞋子会发霉,关夫人就用一块小木板放在床下,上面再放鞋子就隔些潮气。后来关之烛从政治部调到后勤部。关夫人随手带走了小木板。关发现后勃然大怒,说这是政治部的东西,不能随便拿走。结果这块小木板又被送回政治部的房间。
关之烛不仅是个军事人才,而且还是个诗人。他喜欢写行军日记,常常随手拈来就是一首小诗。过麦克马洪线时,他写道:“麦克马洪线,祖国面上羞。我愿洒热血,洗涤多年垢。血尽耻必雪,不给后人留。堂堂祖国威,神圣不可辱。”几句小诗表达出了他一腔爱国热情。在五十五师,他是一个全才,师部的文字材料他都亲自写。就是在任政委时,他也一直坚持自己写材料。有一次,他感冒发高烧,仍然坚持把报告写完才去住院。正因为他爱军如家,1965年,关之烛出席甘肃省军区和兰州军区积极分子大会,被兰州军区党委树为“学习雷锋、焦裕禄先进事迹干部标兵”。
“文化大革命”期间,关之烛遭到诬陷,受到了打击迫害。1969年,他被派到“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名义上是去学习,实际上是被软禁。每天除了读语录,就是接受批判,检讨错误。1970年,因“改造不彻底”,他被送往甘肃省军区的农场劳动改造。在农场劳动中,条件非常艰苦,每天犁地、拉车、扛大包,晚上几百人睡在大仓库地板上。但是关之烛仍然不改本色,忠于党、忠于人民。别人一包扛50公斤,他扛100公斤,别人用小铲,他用大铲,手上磨得到处都是血泡,他说:“别人在部队上班,咱在这里又不工作,再不好好劳动,对不起一个月的几百元工资,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1971年,军区宣布:开除关之烛的党籍,给予降级处分,复员回老家。关之烛失望了。从农场回到家,他瘦了10多公斤。凭着坚强的毅力,他挺了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58岁的关之烛被彻底平反,任兰州警备区副政委(正师级),又一次回到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关之烛心情愉快,兢兢业业,努力为党和部队工作,1981年被选为甘肃省兰州市人大代表。
1982年,关之烛离休,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河南省,在郑州市居住。他仍然关心国家大事和部队建设,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他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为党史军史提供资料,他的诗词及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奖。由于关之烛功勋卓著,1988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关之烛因病医治无效,在郑州逝世,享年77岁。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
1、关之烛夫人赵慧君、侄子关小安的回忆
2、新安县《文史资料》第5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