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崤函党史>>党史人物>>浏览文章  


曹植甫

作者:白旭东 日期:2015年0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曹植甫,名培元,字植甫,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村人。生于18691017日,是卢氏县著名的教育家,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19581014日去世,享年89岁。

 

 

20岁时,曹植甫在陕州考中秀才。以学识论,本可以得到更高的功名。但他痛恶时政腐败,又怜家乡文化落后,所以得秀才后,就在离村半里的火神庙教书。10多年勤勤恳恳的课堂教学,培养出一批学生,深受村民爱戴。朱阳关分州州牧听说曹植甫学识渊博、教学认真,就聘请他到朱阳关去执教。1902年,曹植甫辞别故里,来到离家15公里的朱阳关,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教学生涯。

1932年,朱阳关要开办完全小学校,聘请曹植甫到那里任教。年逾花甲的曹植甫,又回到他20年前的教学岗位,当年办义学时他就提出的招收女生的问题,在这里得以实现。

1934年秋冬之际,曹植甫已届65岁,在山区任教已整整45年。卢氏西南山一带的学生纷纷聚会计议,要给恩师祝寿,表达敬意,决定集资做件有长远意义的事——为老人建座教泽碑。谁执笔碑文?他们想起了从苏联回国、正执教北平大学的曹植甫之子曹靖华,便致信相托。曹靖华认为,儿子不便为父亲树碑立传,最后他想到了鲁迅。曹靖华代表伏牛山区的老同学,给鲁迅写了封信,表达了大家的共同愿望,并附上一份从山区寄来的有关父亲任教事迹的材料,请鲁迅撰写碑文。鲁迅历来尊师重教,看过山区学子反映的情况后,对曹植甫产生了深深敬意。19341129,鲁迅抱病欣然命笔,写成《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经曹靖华寄达卢氏。碑文如下: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受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疆,永不意必,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轻才小惠之徒之所能至哉。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诸德,亦极师恩云尔。铭曰:

华土奥衍,代先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巧黠因时,晏枪鹊起,然犹飘风,终朝而已,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倦,惟精惟一,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帮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当鲁迅写的碑文寄到时,曹植甫连连说:“是篇好文章,鲁迅不愧为当代文豪,对教育也颇有真知灼见。他懂得教育,体贴老师,但专指我曹某人,我实愧不敢当。他讲的这些赞誉的话,则真应该成为我的座右铭,终身服膺,件件做到,庶不辜负他的雅誉。这篇文章既然千里迢迢寄来了,却之不恭,就保存在我这里作个纪念吧。”曹植甫指挥运输队把碑石运到村中的水井旁边,作为乡民们汲水用的垫脚石。

曹植甫虽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但仍经常关心时局,从不闭门教书。1934年冬,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第六十师从开封调至五里川、朱阳关一带驻防,目的是为了阻击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北上抗日,破坏共产党革命。春节期间,师长陈沛为了鼓舞部队士气,收买拉拢群众,从外地请来一个剧团,要在朱阳关小学院内开联欢晚会。曹植甫特写一副对联,贴在舞台明柱上,引起了陈沛的注意和深思。对联内容是:“舞台即是世界,世界便是舞台;演员在演大家,大家都是演员”。一天,陈沛送来一张名片,想与曹植甫当面叙谈。交谈中,曹植甫直言不讳地说:“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今日寇侵华,步步逼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贵军不在前线抗日,却来后方同室操戈,攻打红军,不知师长对此有何评论?”

陈沛面红耳赤,难以回答,支支吾吾说什么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敝人是身不由己,旨意难违……

没等陈沛说完,曹植甫就气愤地质问:“那么天意、民意、世情、国情能违吗?岂不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民心更不可违!”曹植甫的直言相谏,虽使这次会见不欢而散,但却使六十师在驻防期间,反共活动略有收敛。

 

 国民党军队进驻朱阳关后,把朱阳关、五里川一带搅得鸡犬不宁,打乱了山区人民的平静生活。曹植甫急需找个宁静地方,既能教书又能看书学习,安度晚年。1935年秋天,老鹳河上游的深山区汤河要开办完全小学,校董黄俊带着全村人的愿望,请曹植甫到汤河教书,曹植甫高兴地接受了聘请。

汤河位于熊耳岭南坡,老鹳河上游,海拔1500米以上。全村只有20多户人家,100多口人。在这个山野荒村里,年近古稀的曹植甫书架上,却摆着很多连平川人都很难见到的珍贵书籍。所有书籍几乎都是儿子曹靖华直接寄来或在书店代订的,其中有鲁迅的、瞿秋白的、高尔基的以及其他多种进步书刊,包括苏联外文出版局的版本,如《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文集》、《鲁迅杂感集》、《铁流》、《第四十一》、《星花》、《一月九日》、《烟袋》、《死魂灵》、《不走正路的安德伦》、《苏联作家七人集》、《母亲》等等。

白天,在课堂上,曹植甫给小学生讲《狂人日记》中吃人的黑暗社会,讲高尔基的《海燕》,讲苏联革命史、赤白党斗争、十月革命的磅礴气势和人民群众的滚滚“铁流”。晚上,给一些成年人,包括校董、当地村民、过去毕业的学生讲鲁迅不妥协的思想;讲国民党摧残文化的卑鄙和无耻;讲《铁流》中主人公郭如鹤怎样带着一群无组织的群众,冲出铁的包围圈,在滚滚铁流中埋葬了自己的苦难,开始幸福的生活。人们听得如痴如醉,沉浸在斗争和幸福的向往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由于中国人民抗日怒潮的高涨,进步出版物如雨后春笋。曹植甫的书案上,新书和新报刊也迅速增多,其中有《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列宁的故事》、《远方》、《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八路军七将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列宁主义》、《共产党宣言》、《大众哲学》以及武汉、重庆、广州、桂林出版的《新华日报》、《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中苏文化》等等。有了这么多的新书报,西南山一带的青年们读书空气也更加高涨了,伏牛山区洋溢着抗战的热情。从洛阳迁到卢氏的省立洛阳师范学生集体来西南山及汤河开展抗日宣传。这个学校有共产党的支部,救亡活动十分活跃。他们来到深山,给农民表演节目,并在墙壁上刷了很多抗日标语“抗战必胜”、“抗战到底”……曹植甫热情地接待这些学生,并在联欢会上振臂高呼:“誓死不当亡国奴,亡国奴不如狗!”他还作了即兴演讲:“我们山里人,世世代代受苦受穷,深深懂得被压迫、被奴役的滋味。如今抗战了,我们就像枯木逢春,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凡我们炎黄子孙,都要摒弃前嫌,团结一致,到民族解放的战场上去!”讲话结束时,他大声疾呼:“到活跃的肤施(延安)去!”

在曹植甫的宣传鼓励下,已毕业在家的几个学生深受感动,准备去延安。他们去找曹植甫商量,曹植甫热情支持他们,并亲自送他们到汤池,依依话别。

位于汤河村边的汤池,是一汪由地层深处渗漏出来的热水池,含有硫磺质,温度很高。经请教有识之士,曹植甫对汤池有了更深层的认识,逢人就说:“这是一汪好水,不但能治皮肤病,还能治风湿、瘫痪、妇女病,真是能治百病,一汪神水啊!”

天赐一池圣水,本来应该造福全体山区人民的,当时却基本上是男人的专利。本地和远道来的妇女,有的坐在路边,有的徘徊往返,不敢靠近。天然的温水池妇女不能享用,曹植甫认为这太不公平。一天,他用粉笔在汤池前面的青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两行大字:“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另在旁边写上一行小字:“凡在三、六、九日,妇女界来洗澡之日,敬请男同胞自行回避。”

从写字以后,每逢三、六、九日,该是妇女来洗澡的日子,曹植甫办完学校里的工作后,就到汤池来检查。通往汤池,进出只有一条路。他就站在去汤池的桥上,监督过往行人。遇到男人要过去,他就说明、劝阻。对那些硬要通过的人,他就义正词严地强行制止。妇女洗澡日,曹植甫还派小学生暗地里去保护。后来妇女们也敢在大白天去汤池洗澡了。村里也有人出来做工作,劝说那些不按时间来洗澡的男人。年复一年,经过反复劝解,曹植甫的主张不断扩大影响,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受到广大群众普遍拥护。

 

1946年,中原突围部队北路主力来到豫西,创建了豫鄂陕新的革命根据地。设在五里川的卢嵩县委、县政府为了稳定局势,搞好统战工作,更快地解决部队的吃粮穿衣问题,想请一德高望重者出面,开一次各界代表座谈会。经调查研究,县长黄涛若亲自拜访了曹植甫,托他担当此任。对共产党早就有所认识的曹植甫欣然应允。他执教多年,堪称桃李满天下。遍布五里川、朱阳关一带的学生,多是当地的开明人士和头面人物,他召之即来,会议开得较为成功。通过座谈,进一步贯彻了党的统战政策,使大家明确了形势,解除了顾虑,不长时间即筹粮1万余公斤。解放前夕,当地反动武装经常下乡催粮催款,专门欺压穷人,群众非常气愤,称之为“狗腿子”。深懂民意的曹植甫,特意写了首《打狗歌》,教给学生。歌词是“我讨我的饭,与你何相干,生就势力眼,专咬破衣衫”,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19498月,五里川解放了。经历了敌我拉锯之苦的深山区人民,对新政权是否能巩固,还抱着怀疑态度。曹植甫再次走出草屋,四处奔走,找来教师,立即开学,以安定社会秩序,支援解放军向南进军。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里川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驻军首长和曹植甫老人在会上讲话。人们抱着刚从田里收割来的玉米秸捆作坐垫,来听庆祝报告。曹植甫大声疾呼:“山区的父老兄弟,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穷人才能过上好日子,才能有饭吃,有衣穿,生活才能改善,才能步步提高。”

1950年,卢氏县开始土改试点工作。由于“左”倾思想干扰,曹植甫被划为“地主”,从马耳岩村里搬出来,又住进当年为躲避国民党抓捕住过的位于老鹳河岸边的草房子里。195112月,进行土改复查。卢氏县的扩干会上传达了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的指示,根据曹植甫毕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实际,他家里虽有少量土地出租,够不上地主,只能是个“小土地出租者”。对以前错划的成分,予以了改正。

不久,曹植甫被选为河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他坚决不进京,不居功,仍坚持住在山村,过着普通山民的生活。还是每天早晨到河边提水,顺河沿散步。有时他带本书出门,在山林间休息时,坐在石头上翻阅。最常带的是儿子曹靖华早年翻译的左琴科的《列宁的故事》。

19581014,曹植甫走完了光辉的一生,与世长辞,享年89岁。遗体简葬于故乡的山岗上。

198696,鲁迅所写的曹植甫教泽碑文镌石落成,矗立于卢氏五里川中学的“尊师亭”内。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