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崤函党史>>党史人物>>浏览文章  


杨连弟

作者:石耘 日期:2015年02月27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杨连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英雄。他在短短三年的军旅生涯中,连获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的最高荣誉。杨连弟凭着鎯头、手钳抢修铁路桥
梁,为中朝两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曾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修复了当时全国铁路第一高桥——陇海铁路8号桥,获得了“登高英雄”的殊荣。1952年5月15日,杨连弟在抢修朝鲜清川江大桥时,不幸中弹牺牲。

投身革命

    杨连弟是天津市北辰区北仓村人。1919年出生于该村一个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14岁就不得不挑起养家的重担,曾给人帮工种地,站柜台当伙计,15岁到鞋厂当学徒。日本侵占天津后,到城里蹬三轮。1943年被日伪当局抓去当电业工人,登高架线,终日奔波,拼死劳作,不得温饱。

    1945年8月19日,冀中军区七十五、七十六团攻占日伪占领的杨村火车站时,杨连弟正在附近架线。八路军那顽强的作风、严明的纪律使他油然生出敬慕之意。是年9月,八路军领导的冀中民主政权天津县政府在北仓村开展减租增资、反奸清算斗争,杨连弟主动参加村农民协会,成为农会会员。11月初,国民党政府空运九十四军到北京,再转乘火车到天津后,开始蚕食津郊解放区,北仓人民重陷苦海。杨连弟被迫再到鞋厂当学徒,不久被解雇,到建筑工地学做架子工。苦难 岁月磨砺了杨连弟刚毅的性格。

    杨连弟不善言辞,父亲杨玉璞常因他不惜力劝他“干活别太拼命了”,可他总是憨厚地一笑:“干完不就完了!”就他这“拼”劲,后来被部队首长和战友誉为“杨连弟性格”。

    杨连弟虽是穷苦工人,但胆大心细。1949年1月中旬,解放天津的战斗打响后,正在津城干活的杨连弟趁夜黑爬过护城壕沟,跑回北仓,主动向解放军介绍天津城防情况,随即又和弟弟加入到给解放军运送弹药的民工行列。攻城开始后,杨连弟与同伴数次冒弹雨从前线抢救伤员。当一枚炮弹在身边爆炸时,他奋力护住伤员,任炸飞的冻土砸在自己身上。

    杨连弟无论干什么工种,都十分注意学习技术。北仓地区解放后,他家门前空地成为解放军的停车场。有一次,他用在汽车修理厂帮忙学来的技艺修好了抛锚的汽车,很令解放军指战员惊奇。

    杨连弟搭架子技术超群,每次帮乡邻盖房绑脚手架,三四米长的架杆需两人抬、仨人立,他却能一人竖起挪至挖好的坑内,常引得众人看他表演绝活。精湛的架子工技术,为他日后在抢修铁路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准备了条件。

    1949年3月初,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布告,为军队招收技术工人。年已而立的杨连弟感到圆军人梦的机会到了,在家人的支持下,他与堂叔杨万生及赵世全、高风鸣等架子工一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铁道纵队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三连的随军职工。3月13日随部队移驻河北省滦县。5月16日,铁道纵队改称铁道兵兵团。不久,杨连弟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登高立功

    杨连弟参军后,执行的第一次任务是修复石门(石家庄)至北戴河铁路线上的76号桥。该桥为双轨,其中一孔钢梁毁坏,上级要求先保证下行线通车。当时没有大型起重设备,杨连弟因陋就简,提出并实施自己的施工方案:从平地搭枕木垛,以短轨撬起上行线跌落的钢梁,再往上垫枕木,然后将顶起的钢梁运至下行线,一举获得成功,受到连队表扬。指导员和战士们都夸道:“杨连弟真有办法,称得上是我们的师傅了!”。杨连弟 第一次感受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幸福。紧接着是抢修该线71号桥。几个人挤在小小的墩顶上作业,由于用力过猛,杨连弟失足从7米高的桥墩上摔下,跌破了头,顿时昏迷过去。经医生救治苏醒后,指导员端来热汤面亲自喂他吃,并安慰说:“你不要过意不去,革命部队就是咱们的家呀!”并要他至少休息三天。这让杨连弟感动得泪水难抑。第二天杨连弟头包纱布就上了工地,他说:“任务这么紧,我实在躺不住。”月底,连里给杨连弟送来第一个月的薪金34万元(旧币),因他技术好、能力强就多发给他一些钱。杨连弟当即表示:“咱是革命来了,不是为了挣钱!不需要那么多薪金。”听了这话,堂叔杨万说:“连弟真变成另一个人了。”1949年6月18日,经过忆苦教育的杨连弟觉悟更加提高,积极响应“大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的号召,毅然决定随军南下,立志为解放全中国而奋斗。8月,杨连弟即以超人的智慧和勇气在陇海铁路8号桥上创造了令世人崇敬不已的奇迹。

    陇海路8号桥系上行桥,位于洛阳以西96公里处的陕县观音堂镇石壕村的槐沟小溪上,桥长172.5米,跨度31.5米,高43.31米,为当时全国铁路第一高桥,也是陇海路最大的险工。1921年由法国和比利时专家共同设计,历时4年修成。1944年4月,日军侵略豫西,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为阻止日军西进、威胁西安,将桥炸毁,陇海铁路到此断了线。当铁道兵团一支队一团奉命修复陇海路8号桥时,8号桥只剩下5座遍体鳞伤且高低不平的桥墩。为支援野战军挺进大西北,追歼西窜之敌,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必须在3个月内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把到此断了腰的铁路线重新接好,恢复通车。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修好该桥,决非等闲之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必须把5座高低不平的桥墩墩面整成水平。老工程师们(包括苏联专家在内)最初提出“架索道用滑轮吊运材料”的方案,因两山为石板不能打桩而被否决;又提出“在桥墩四周搭脚手架”方案,因需架杆2万根、铁丝5000公斤,而当时洛阳以东的洛河桥被洪水冲毁无法起运再被否决。因此,如何登上墩顶就成了摆在全团架桥好手面前的难题。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杨连弟积极响应团党委关于“把光荣的名字留在8号桥上”的号召,一有空就到桥下转,反复琢磨桥墩向阳面的铁夹板。那些并排的原来用作连接、固定木排架的铁夹板各长50厘米,1厘米多厚,上有圆孔,上下间隔3米多。经过思考,杨连弟大胆提出“用带钩的长杆钩住圆孔,架单面云梯”的方案,被团党委慎重采纳。杨连弟和18位战友被推为登高勇士。

    9月4日上午,全团指战员齐集2号墩下。在杨连弟率领下,勇士们利用铁夹板搭起的云梯节节升高。至30米后,又克服了铁夹板间隔增至5米和墩顶有檐的困难,经4小时协同作战,仅用82根脚手杆就将最后一杆钩住了墩檐。下午1时,杨连弟率先登顶。当鲜艳的红旗在墩顶随风飘起时,桥上桥下一片欢腾,专门赶来庆贺“神兵上天梯”的当地百姓把锣鼓敲得震天响。但是,修复8号桥的主要困难还是平整墩顶。因为墩高风劲,作业面狭窄,工作难度很大。当地民谣“8号顶,8号顶,失足摔成饼;8号端(顶端),8号端,上桥如上天”,道出了环境的险恶。杨连弟毫不畏惧。看到用钢钎铁锤传统作业方法进度太慢,杨连弟与排长研究后提出打斜眼、装土药、实施小剂量连续爆破方案,得到了批准。全连同志轮流登顶打眼,而杨连弟专司爆破。在劲风冷雨、烟雾迷漫中,他以木板为掩护,到墩檐下云梯上隐蔽,连续爆破100多次,共铲掉26立方米钢筋混凝土。墩顶上炮声隆隆,近在咫尺的杨连弟耳被震聋、头被震昏、脸被熏得乌黑。有几次,斗大的水泥块朝他砸来,幸亏他躲闪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经过整整3天3夜苦战,圆满完成了2号墩顶的平整任务。经验推广后,其他墩顶顺利平整。全团指战员又一鼓作气,在10月18日架好最后一孔钢梁,仅用59个昼夜,使8号桥提前20天胜利通车。英雄的事迹震惊了人们,郑州铁路局局长佩服地说:“我是几十年的工程师,也干不了这个活!”为表扬杨连弟智勇双全的革命精神和巨大贡献,铁道兵兵团党委给他记大功1次,并授予他“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

    1950年1月15日,杨连弟随部队转战洛阳、石家庄等地。5月,回师抢修陇海线洛河铁桥,创造了“用已拼接的钢梁搭空中脚手架”法,冒雨在30米高桥梁上安装吊车取得成功,荣立战功。9月7日,铁道兵一师直属机关和部队千余人在洛阳西工地集会,欢送杨连弟参加全国首届战斗英雄代表会议。会上杨连弟入选了主席团,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受到极大鼓舞,决心要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

献身朝鲜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并派飞机轰炸中国东北安东(今丹东)等地,严重威胁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完整和安全。中朝两国人民的利益密切相关,血肉相连,唇亡必齿寒。为保卫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粉碎帝国主义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的险恶用心,10月19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开赴朝鲜,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10月25日,杨连弟踊跃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编入铁道兵团一师一团一连,首次参加的战斗是从边境之城集安修一座跨鸭绿江的铁路便桥。第一个晚上,100多斤重的枕木,都是两人抬一根运过江去,杨连弟却一人就“偷偷”地扛了30根,行程70多公里。收工后,战友们累得倒头就睡,杨连弟却拾柴点火把大家汗湿的衣服烤干。从第二夜起,他和战友们冒着美军飞机不时扔下炸弹的危险,总计开挖5000多立方米沙石料,7天完成任务。在班里工作总结后,杨连弟向党小组长胡占芳表示:“我当兵已一年多了,请组织在战场上考验我,我一定要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6日,杨连弟所在部队从集安正式入朝。11月12日,铁道兵团一师向他颁发当选劳动模范的奖状、喜报和纪念章。12月中旬,部队星夜赶往大同江北岸,在抢修大同江桥的同时新造一座便桥。杨连弟又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1年1月,位于平壤东北部的沸流江桥被炸断,上级令四连7天内修复大桥。四连原来是线路连,不熟悉桥梁工作,因此请杨连弟指导。刚刚填过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的杨连弟即带战士赶往工地。经细心观察敌机出没规律,指挥战友们采取“猫戏耗子”方式,首创白天修桥奇迹,提前3天完工,经验立即推广到在朝北部的所有铁道兵部队。鉴于其精湛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归队后的杨连弟被任命为二班副班长。

    1951年2月中旬,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正激烈进行。上级命令在沸流江左再建一座辅助便桥,杨连弟所在连的任务是在桥头挖堑将铁路从正线引下来。面对冰冻坚硬的土地,为提高每人每天仅0.8立方米的开挖进度,杨连弟和战友沈和轩、李传昌一起攻关,创造出“先掏心、后挖边,再砸盖”即所谓“神仙洞”的挖掘方法,使全连工效提高3倍,10天任务7天完成,连队立集体功,获“战胜困难,抢修先锋”锦旗。二班则创造出每人每天挖2.5立方米土石方的最高纪录,立集体功一次。

    1951年3月6日,经党小组长胡占芳介绍,连队支部大会一致通过杨连弟的申请,批准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心情无比激动的杨连弟庄严宣誓:“戒骄戒躁,虚心学习,为人民铁道兵而奋斗”、“捍卫祖国,消灭一切帝国主义侵略者”,“永远做一个毛主席的好战士,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

    5月9日,杨连弟所在部队为保障第五次战役的顺利实施,从东线的安州经汉浦转入西线,执行南川至开城间铁路桥抢护任务,19日抵临津江。6月初撤回,参加龙津江桥抢修。艺高人胆大,为解决工料急需,杨连弟顺着一条悬空的半截钢轨爬上17米高的下行线桥墩,取回40多根枕木,再荣立两小功。是年7月,部队重返东线抢修富城大桥。此时第五次战役已胜利结束,被赶至三八线附近的美李(承晚)军为挽回败局,以其空军优势对中朝军队进行分割前线与后方联系、切断部队运输线为目的的大规模“绞杀战”。美军动用了80%的空军力量,战斗轰炸机和战略轰炸机几乎全部投入使用,企图用3个月时间,全部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美空军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实施了空前的狂轰滥炸,特别集中炸毁了清川江大桥3号桥墩。上级命令一连80天内修复。杨连弟受命后,与战友马德友经过4次下水查勘,熟知了江中地形。经全连2天1夜奋战,用枕木7000多根搭起3号桥墩,并搭起一座浮桥。不料一夜之间却被当地一场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洪水冲得无影无踪,连掉入江心重达30吨的钢梁都被冲向下游1000多米,整个运输线上94座铁路桥梁被冲垮。杨连弟与战友们并不气馁,没有被凶猛的洪水吓倒,经过研究,又试验“枕木垛放钢轨桥”、“水上木浮桥”、“用96个油桶内穿方木成排入水桥”等11个搭浮桥方案,均因江流太急未能成功。期间,杨连弟曾被巨浪卷入6米多深的江中,当战友们在百米外将他救起时,不醒人事的他仍紧握那把总不离身的铁钳。战友们问他为何不把钳子扔掉,他说:“扔了还怎么工作啊!”身体刚有恢复,杨连弟又腰挂嘎斯灯,第一个爬上残桥,亲自将长杆绑在板梁上,另一端伸向水面,再指挥战士们绑横杆、斜杆,成功搭成30多米长的吊桥。此时,已升任副排长的杨连弟又提出再架钢轨浮桥并用钢轨交叉插至江底锚定方案。经30个昼夜苦战,终于将大桥修复。上级给杨连弟又记大功一次、小功二次,他领导的一排荣立集体功。

    杨连弟的英雄事迹被人们广为传颂。1951年9月1日,他光荣地出席了铁道兵团在沈阳召开的第一届英模代表大会,入选主席团,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勋章。9月中旬,杨连弟又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铁路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并当选志愿军国庆观礼代表,参加了中央举行的庆祝大会,又一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10月23日至11月1日,他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签名照片。会后,杨连弟被批准回乡探亲。热情的乡亲们在村里布置欢迎会场,不仅给他披上红绸带,戴上大红花,还用古朴的“拉骆驼”方式(由十几位青壮年举起一人作“骆驼”,嘴衔红绳,由一人牵引,让杨连弟坐在“骆驼”身上)将英雄送到家门口,表达对英雄的敬爱之情。之后,杨连弟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华北小组赴各地向祖国人民汇报志愿军的英雄业绩,受到热烈欢迎。

    1952年3月14日,杨连弟离京重返朝鲜前线,赶到部队驻地百岭川时,他已被提升为技术副连长。百岭川桥原是兄弟连队防护,因美李军反复实施“绞杀战”,上级决定调一连增援。该桥位于500米半径弯道上,东靠峭壁,西邻清川江,是满浦线上的枢纽。杨连弟不顾旅途劳累,第二天就上了战场。大桥10座桥墩中的5座已被炸坏,钢轨枕木散落各处。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几天拣回可用物料几千件。敌机再次飞临上空炸掉三孔钢梁一角。当杨连弟察看到第6孔梁边时,一颗定时炸弹爆炸,气浪从背后把他掀倒,前额碰了个大口子。苏醒后的杨连弟戴着绷带重回工地。急红了眼的美军野马式飞机两架一伙、三架一群轮番在高空盘旋。在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定时炸弹威胁、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杨连弟和他的战友们战胜千难万险,始终保证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成为“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以致美国(合众社)发出电文:“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在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白地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设铁路的人”。美八军军长范费里特也不得不感叹道:“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努力,……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人间奇迹。”

    1952年5月15日清晨,杨连弟冒着美机刚刚轰炸尚未散去的硝烟,再次带队查看清川江大桥。他细心地发现新修的第3孔钢梁,由于夜里过车太多,震动位移5厘米,便与战士们抬着压机上桥准备校正钢梁。这时,附近一颗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飞来,击中了他的头部。年仅33岁的登高英雄杨连弟永远闭上了眼睛,为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缅怀英雄

    杨连弟牺牲的消息传开后,中朝两国军队和人民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为缅怀英雄业绩和表彰英雄行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6月4日发出表彰杨连弟的通令。1952年7月27日,天津县人民政府在英雄家乡北仓召开3000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1952年八一前夕,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正式命名一连这支钢铁运输线上的英雄连队为“杨连弟连”,给杨连弟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时,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接受中央戏剧学院、北大医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众多读者向《人民日报》提出的建议,命名陇海路8号桥为杨连弟桥、命名该桥附近车站为杨连弟站。之后,铁道部又责令郑州铁路局在陇海线杨连弟桥西北侧修建了“杨连弟纪念碑”。1953年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领导陪同朝鲜访华铁道艺术团在天津第一公墓向杨连弟烈士致祭。3月15日,杨连弟烈士灵柩从朝鲜清川江畔运回祖国,翌日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与志愿军英雄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长眠在一起。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赠杨连弟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同时授予英雄奖状、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并在熙川郡富士山上修建“战斗英雄杨连弟之墓”。杨连弟成为中朝两国人民的英雄。

    1954年5月14日,王震司令员在铁道兵第三届庆功大会上指出:“以杨连弟为代表的这些英雄模范人物,他们对祖国人民充满着爱,对敌人无限的憎恨,不但在完成任务中间表现出了英勇顽强与自我牺牲的精神,而且自己具有熟练的技能和联系群众的特点,……成为集体英雄主义的代表。”刘克副司令员说:“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力量我是在革命战士冲锋陷阵的时候见到过,而现在,作为一个抢修铁路部队的指挥员,我又在杨连弟身上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奋不顾身的精神和豪迈气概。”聂荣臻元帅则指出:“我们的铁道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他们来了以后,朝鲜的铁路桥就成了‘炸不断的桥梁’。在保障铁路的斗争中,涌现出像杨连弟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55年10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桧仓郡落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祭奠杨连弟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

    1957年5月15日,天津各界集会纪念杨连弟牺牲5周年,朱德元师亲笔题词:“继承革命传统,建设伟大祖国”;彭德怀元帅题词:“杨连弟烈士,热爱劳动,热爱祖国的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中。”1975年10月27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签署命令,授予杨连弟以朝鲜友谊勋章。1984年4月4日,杨连弟烈士的大理石雕像矗立在天津市北辰区集贤公园的苍松翠柏中。1995年清明节,洛阳铁路分局和陕县人民政府重塑杨连弟纪念碑,做为三门峡市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年9月8日,中共天津市北辰区委、区政府决定修建的杨连弟公园、杨连弟纪念碑和杨连弟纪念馆分别落成,并被命名为“天津市国防教育基地”和“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