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崤函党史>>专题研究>>浏览文章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作者:李宏杰 日期:2015年0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安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项目。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和其拟定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第一期重点工程的决议后,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深切关怀下,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大军很快组成。19574月,三门峡水利工程正式开工。施工期间,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多次亲临工地视察指导。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经过工程建设者艰苦奋战,1960年秋水利枢纽拦洪蓄水,后经过两次改建,5×5+7.5×2万千瓦机组相继并网发电,实现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综合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减轻了黄河的危害,造福了两岸人民,同时,也为在多泥沙河流上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创造了经验,为中国及世界水利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中央的决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几千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耕耘、生息。但是,由于黄河含泥沙量大,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成为世界上闻名的“地上悬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几千年间,河堤屡屡决口,使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危害,所以历史上又把它称为“害河”。据史书记载,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中发生泛滥、决口1500余次,重要改道26次,近代仅1855年至1911年的57年间,就有38次发生水灾,平均三年两决堤。1933年的洪水造成决口50余处,受灾面积1.1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万,死亡1.8万人,损失财产以当时银洋计约2.3万元。黄河决口和改道,波及北至天津,南到江淮。在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可以寻到黄河水灾的痕迹,8000多万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河道决溢造成耕地荒废,房屋倒塌,灾民流离失所。黄河水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治理黄河,是华夏子孙的夙愿。为了消除黄河水患,广大劳动人民曾进行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的限制,都没有能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为害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中央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工作,指示黄河水利委员会要慎重选择第一座水库坝址。19503月至6月,黄委会组织查勘队对三门峡、八里胡同和小浪底三处坝址进行考察,认为三门峡的地质条件最好,是黄河中游的优良坝址。19507月,水利部长傅作义率队复勘潼关至孟津河段,认为可从三门峡、王家滩两处选择一处建水库。1951年,有不少人认为修建大水库从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和技术条件看有较大困难,主张在黄河支流上建土坝。三门峡建库方案历经了第一次起落。后来,黄委会提出“蓄水拦沙”的治黄方略,实现这一计划的关键是修建一座大水库,于是再次提出修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19525月,黄委会、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和苏联专家查勘了三门峡坝址,苏联专家认为三门峡的地质条件优越,能够建高坝。但因三门峡水库淹地移民太多,不少人反对,三门峡建库方案再次搁浅。1952年冬,黄委会第三次提出修建三门峡水库。次年2月,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三门峡建库方案及整个黄河的治理方案,毛泽东主席听后很高兴,认为可以研究。其后,水利部作了明确指示:修建水库花钱不能超过5亿元,淹没不能超过5万人。由于这一限制,三门峡建库方案第三次被搁置起来。

    19544月,国务院决定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负责黄河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聘请苏联专家帮助制定黄河规划。同年2月至6月,由120人组成的黄河查勘团对整个黄河流域进行了考察。期间,苏联专家否定了邙山水库坝址,一致认为三门峡是最好的一个坝址,并提出了“用淹没换取库容”的观点。这些看法对最终确定三门峡建库方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0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全面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工作,选定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报告》指出:“在选择第一期工程时,必须能够解决防洪、拦沙、灌溉、发电以及航运等综合利用任务。在黄河中游,只有三门峡是唯一能够达到这样要求的水利枢纽。”

    黄河三门峡,位于河南省陕县(今三门峡市湖滨区)和山西省平陆县境内的黄河干流上,距黄河入海口1027公里。河中有三岛,自右向左为鬼门岛、神门岛和人门岛,将河水劈为三股激流,传说为鬼门、神门、人门,故名“三门峡”。三门峡水势湍急,惊涛裂岸,向有“三门天险”之称。从位置上讲,它居于黄河中、下游之间,是下游的咽喉,防洪的关键部位,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8.8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控制下游三个洪水来源区的两个,是来水量的89%。从坝址上讲,这里是坚硬的闪长玢岩,岩体横跨黄河长达700多米,厚度90130米;河谷狭窄,两岸山岩夹峙,地质条件优良。从水情沙情上看,三门峡河段最为复杂,是黄河主要矛盾所在,只要这一复杂河段的问题解决了,全河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19555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黄河规划问题。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出席会议的有朱德、陈云、董必武、邓小平、杨尚昆、彭真、薄一波、谭震林等46人。会议听取了水利部副部长李葆华的汇报,原则上通过《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决定将黄河综合规划问题提交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责成水利部起草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报告和决议草案。7月中旬,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5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决定由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报告。7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决定批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决议确定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为根治和开发黄河第一期重点工程。要求国务院采取措施,迅速成立三门峡水库和水电站建筑工程机构,保证工程的及时开工。

    三门峡工程被正式批准后,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迅速开展。19559月,由地质部、电力工业部和黄委会抽出800名技术人员组成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至19576月,绘制各种地质图和其他图纸2533份,共26301张,全面完成了三门峡坝址区的各项地质勘探任务。黄委会测量总队参加三门峡库区和坝址区地形测量工作的人员达1200多人。195512月,测量总队完成了黄河三门峡水库万分之一地形图,并得到苏联地形测量专家的高度称赞。

    19551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组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承担三门峡水利枢纽施工任务。任命刘子厚(原湖北省省长)为工程局局长,王化云(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张铁铮(电力工业部水力发电建设总局副局长)、齐文川(中共河南省委委员)为副局长。由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分别提名汪胡桢、李鹗鼎为总工程师。19561月,三门峡工程局在北京成立,7月迁至三门峡办公。75日,中共中央指示国家计委、经委、水利部、电力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卫生部、公安部、高教部和河南、山东、湖北、福建省委及上海市委,迅速给三门峡工程局调配干部。1956年下半年,共抽调干部2968人,其中行政干部1745人,技术干部975人,还有一批大专毕业生。国务院从丰满、大伙房、官厅、陡河、狮子滩、梅山等水利水电工地抽调来精干的水电工人,从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调来优秀的技术工人,从豫、鲁、冀三省农业战线抽调6000多名青壮劳力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各种人员达到2万多。

    三门峡工程拦河大坝和水电站由苏联电站部水电设计院列宁格勒分院设计,其余项目由中国承担。初步设计将千年一遇洪水37000立方米每秒削减到下游安全设防的6000立方米每秒,灌溉农田6500万亩,发电总装机容量116万千瓦,下游通航500吨拖轮。大坝和水电站按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设计,1967年前正常高水位保持在350米高程,总库容647亿立方米,水库为“小颈口大肚子”形,主要库容在潼关以上的黄河与渭河汇流区。提出19572月工程开工,1961年枢纽拦洪,1962年工程建成。此后,我国有关方面的专家围绕三门峡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展开了多次大讨论,认为初步设计选择的正常高水位对关中地区影响甚大,陕西省提出可否将正常高水位降低。最后确定:拦河大坝按正常高水位360米高程设计,先按350米高程施工,1967年前最高适应水位不超过340米高程。死水位降低至325米(原为335米),泄水孔底槛高程降至300米(原为320米)。上下游灌溉面积为2980万亩,装机总容量为101.5万千瓦。工程于19574月开工。
                                                工程历程

    三门峡工程的前期施工准备早在1954年就已开始。距三门峡坝址最近的城镇,是位于上游18公里处的陕县会兴镇。19545月,黄河潼关至孟津段勘测工作办事处即着手在这里建房、修路、架设电话等。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成立后,从全国各地陆续调集三门峡的各类专业施工队伍,在大坝施工场区内外掀起了前期施工的高潮。会兴至三门峡坝址29公里长的公路,由交通部公路第二工程局承担施工,19563月开工,1957年春建成通车。会兴至大坝铁路专线由铁道部第六工程局承担施工,1956年春开工,19576月临时通车至坝址区史家滩车站。由三门峡工程局施工的场内交通道路、通讯、施工供电、供水、生活生产建房,及混凝土临时拌和系统、工地修配系统、大型机械拼装停放场地、新城附属企业区材料设备仓库、灵宝砂石开采场等,同时施工,齐头并进。当时职工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住房,就搭席棚,住窑洞;缺少工具,就手抬肩扛;用水,要到井里或几里外的黄河边去挑。三门峡工程局的领导干部经常跟班劳动,和工人一起到工地搬石头、抬木料。局长刘子厚的住房和工人们住的一样简陋。建设者艰苦创业的精神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正是三门峡工程前期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保证。至开工前,共建房23.3万平方米,施工供电容量2万千伏安,坝区供水能力4860/日,加工修配机械安装近400台,在坝址下游修建跨河公路钢桥一座,基本完成了三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施工场地平整)施工任务。

    三门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施工,巧妙地利用三门峡谷中鬼门、神门和人门三个石岛,将大坝分为两期施工。左岸为第一期工程,包括溢流坝、隔墩坝和向下游延伸与张公岛相接隔墙的基础开挖。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右岸电站坝体和电站厂房等部位的基础开挖。

    195741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典礼在坝址区施工现场举行,主席台两旁悬挂着“根治水害,开发水利”的对联。参加开工典礼的有中央有关部门和甘肃、陕西、山西、河南等省的负责人,以及苏联专家、工程局职工和附近群众共5000余人。工程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刘子厚致词,水利部、苏联专家及各省的负责人发表了讲话。大会收到国内外贺信贺电近900封(个)。1255分,刘子厚发布了开工命令。

    人门岛形如一个三角形,其底边紧靠左岸山坡的娘娘河。枯水季节娘娘河干涸,人门岛上下游滩面露出,汛期人门河汹涌澎湃。由于开工是在春季,已来不及修筑围堰。经过大坝一分局精心筹划,充分利用水情和地形,采取由娘娘河向右岸推进和人门岛上下游两面包抄、随水进退的开挖方案。一期开挖地段宽124米,长300米,从301米高程下挖至278米高程,构成施工导流明渠。综合机械化施工,大幅度减轻了工人体力劳动强度,工程施工进度快、质量高。19577月,修筑左岸一期工程围堰,截断人门河,全面开挖河床下部。19586月,第一期左岸基础开挖完成,计开挖石方47.5万立方米,土方5.77万立方米。开挖面在验收前逐块检查,普遍冲水,并用白布揩擦至没有污秽痕迹,直到各项指标检查合格。195810月,左岸基础溢流坝底部施工导流底孔全部完成并具备过水条件,同年汛后拆除左岸围堰,为截断右岸黄河干流创造了条件。

    黄河截流是右岸二期开挖工程的前期准备,也是三门峡工程建设中的一场攻坚战。截流设计利用鬼门岛、神门岛的有利地形,将河水分为三股,在神门河、神门泄流道和鬼门泄流道分而截之,使河水逐步导至溢流坝下泄。神门河宽60米,水深流急,是截流的主战场。苏联水力发电科学研究院对截流做了模型试验,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又委托西安交通大学做了150大比例尺的水工模型试验,取得了各种数据,对截流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参加截流人员分批赴西安交大参观模型试验,工程局编制出截流施工组织设计和具体实施计划。为了使截流获得一次成功,19587月,开始做截流准备。三门峡料场备有石碴8万立方米,史家滩沿公路两侧有重量35吨块石800块,鬼门岛上浇筑有15吨重的混凝土四面体140个,另备有大量柳捆等物资。施工单位全面检修了截流主要机械,选配训练了一批司机,进行了截流各项实地试验,修筑了交通道路,平整了作业场地,架设了动力及照明线路,完成了水文监测、安全设施等准备工作。

    1958年黄河是个丰水年,到1115日河水流量仍为2300立方米每秒,超过截流设计流量的一倍多。遇到这样大的流量,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截流危险性很大。但是若推迟截流,三门峡工程将拖后一年。工程局党委经过分析,决定从1117日开始在神门河龙口进行截流演习。演习是在神门河水深20余米、流量2030立方米每秒、流速2.6米每秒的情况下进行的。三天成功的演习鼓舞了士气,一致要求一鼓作气截断神门河。截流指挥部决定20日正式开始截流。经过数千名职工三昼夜奋战,2222时,戗堤与神门岛胜利合龙。神门河截流共抛投石碴32116立方米,大石块694块,铅丝笼块88个,15吨混凝土四面体80个,最大日抛投量7011立方米,龙口最大流速6.68米每秒,最大落差2.97米。神门河截流设计工期12天,在流量高出设计一倍的情况下,仅用5天零17小时提前完成任务。继而进行了神门泄流道和鬼门泄流道截流。1213日截流全部完成,仅用13天完成了计划30天的截流任务。

    黄河截流后,河水由左岸溢流坝施工导流底孔下泄,第二期右岸电站坝体、电站厂房等部位的基础开挖。右岸基坑系鬼门河、神门河、人门河三股激流汇合后冲刷的河床,其间有一长约250米、宽5060米、深30米的河槽,人称“龙宫”。它贯穿整 个电站坝体和电站厂房及尾水渠的基础,面积达1.1万平方米,淤泥10万立方米。此部位机械无法施工,只能用人力挖。工程局上至局长、书记,下至工人,全局动员挖“龙宫”。时值岁尾,天寒地冻,全局职工奋战51昼夜,于195922日提前完成任务。在挖“龙宫”的同时,河床岩石开挖采用一期的方法同步进行。左右岸非溢流坝及钭丁坝基础开挖穿插于一、二期基础开挖中。至19593月,二期基础开挖全部完成,共挖石方38万立方米、土方50余万立方米。

    为确保坝基的施工质量,三门峡工程局专门成立了坝基验收委员会,由局长、总工程师、苏联地质专家和地质勘探总队、开挖局、质量检查处及技术处的负责人组成。19596月,水利电力部质量检查组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检查后认为,三门峡工地对基岩开挖、基础处理工作是重视的,是认真的。基岩平均抗压强度均超过设计提出的不小于1000千克每平方厘米的要求。

    三门峡大坝和电站厂房混凝土浇筑总量为184.6万立方米。自19583月在隔墙浇筑大坝第一罐混凝土起,当年完成了隔墙、隔墩、溢流坝底孔、梳齿和护坦等部位的混凝土浇筑。19594月,右岸坝基开挖和处理全部完成,为大坝全线浇筑创造了条件。同年,自动化混凝土拌和系统全面建成投产,贯通大坝左、右两端的混凝土浇筑栈桥建成,窄轨内燃机车牵引3立方米混凝土立罐的列车运输系统通车,浇筑栈桥上25吨塔式起重机安装投产等,使大坝浇筑的各道工序配套成龙。从沙石料开采、水泥等原材料储运、混凝土拌和运输,直至入仓震捣实现了机械化,浇筑速度大增。1959年共浇筑混凝土103.8万立方米,月最高浇筑量为12.24万立方米,日最大浇筑量为7913立方米。19606月,大坝按设计断面全线浇至340米拦洪高程,该年汛期枢纽实现全部拦洪。19614月,大坝浇筑至坝顶353米高程,相应坝顶长713.2米,最大坝高106米。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拦洪工程验收报告指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质量是好的,具备了拦洪条件,全体委员一致同意验收。”

    三门峡工程局于195911月成立安装分局,承担主体工程金属结构件和机电设备的安装。高空跨越黄河两岸起重量为20吨的缆索起重机,塔拱高61米,可在10万平方米范围内畅通吊运,该起重机的安装投产,大大加快了其他设备的安装速度。19601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受阻。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邀集国内焊接专家进行攻关,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终于解决了难题。19622月经水利电力部验收合格后投入试运行,11万伏开关站同时安装完成。至1964年,三门峡水利枢纽共完成各种闸门、闸门槽埋设件、电站坝体水压钢管和大坝浇筑金属结构件安装12391吨,坝顶350吨门式起重机等机械设备5400吨。大坝原建工程完工。

领导人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支援

    在三门峡工程筹建和兴建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心,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程建设问题,并有20多位领导亲临工地视察指导工作。

    在三门峡工程决策期间,毛泽东主席十分关心。195210月他第一次视察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当谈到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时,他说:“这个大水库修起来,把几千年的水患解决了,还能灌溉平原的农田几千万亩,发电100万千瓦,通行轮船也有条件了,是可以研究的。”连续三天,他沿黄河视察,详细询问黄河的历史和现状,十分关心两岸人民的生活。1953年,毛泽东主席途经郑州,特意接见河南省委和黄委会的负责人,他详细询问了关于三门峡工程和治黄规划情况,并对照图纸进行研究。当听说三门峡水库的坝址比其它坝址都好时,他兴致勃勃地问:“三门峡水库修起来能用多少年?”黄委会主任回答:“如果干流30个电站修起来,总库容量约在1000亿立方,这样算个总帐,……可以用300年。”他听后满意地说:“革命成功了,事情好办了。治黄问题过去不能解决,只有现在才能解决。”1955年,毛泽东到河南省视察工作,再次强调:“历代王朝都治理黄河,都没治好,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你们的责任很大呀!”并再次询问三门峡工程情况:“黄河每年流入三门峡水库十几亿吨泥沙,泥沙淤积怎么办?历史上治理黄河有堵、疏的争论,有两种不同的治理办法。”当听说上游搞水土保持试点的情况,他说:“这是个治本的办法。黄土高原面积大,人口少,任务艰巨,堵、疏、水土保持都可以搞。黄委会是治理黄河的专门机构,省委要支持把治理黄河这件大事办好。”毛泽东主席心系黄河,耗费巨大精力对治黄问题进行一次又一次调查研究,对三门峡工程一次又一次详细询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使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为了三门峡工程建设,周恩来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先后三次亲临工地视察。全国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确定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为根治黄河的第一期重点工程后,周总理自己提出:“黄河的事情我挂帅”。他亲自组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领导班子,多次主持召开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审查会,重要原则都由他亲自审定。1958421日至25日,周总理第一次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21日上午,总理听取了工程建设情况的简要汇报后,健步踏上悬空的钢索吊桥,跨过神门河,观看了隔墩、隔墙和廊道等地。沿途不时地和工人握手,问寒问暖,并认真询问了施工情况。视察结束时已将近下午2点,总理匆匆吃了点饭,不顾疲劳,马上召集水利枢纽专题会议。工程局负责人、总工程师分别介绍了工程建设情况,水电部和豫、陕、晋三省等有关单位的代表发了言。周总理聚精会神地听着各种不同意见,不论哪位同志发言,他都走过去坐在身边,认真听,详细记,说得不清楚的地方,不时插话。会议一直开了三天多,讨论了水库规划、防洪、水库寿命、水土保持以及工程设计与施工问题。24日晚,在三门峡水利工程总结会上,周总理拿着两页讲话提纲,作了长达三个小时的总结报告,主要讲了防洪、水土保持、泥沙控制、库区移民、大坝高程、综合利用、工程技术方针等12方面的问题。他指出:“现在兴建的三门峡工程,是改变黄河流域面貌的一个重大措施。”并运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深刻阐述了上游与下游、一般洪水与特大洪水、防洪与兴利、局部与整体、战略与战术等辩证关系,明确指出三门峡工程的目标应以“防洪为主,其它为辅”,“先防洪,后综合利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为原则。还特别强调:“不能孤立地解决三门峡问题”,“要同时加紧进行水土保持,整理河道和修黄河干支流水库”,鼓励大家要有理想、有气魄,改变黄河流域的面貌。总理的讲话不断激起热烈的掌声。会议一直持续到25日凌晨1点钟。

    为了研究解决三门峡工程拦洪、发电问题,周总理于19591012日晚再次来到三门峡。当晚听取了有关方面的汇报。第二天上午,总理到三门峡工地视察,先后察看了电站厂房,导水墙、坝体等处。对三门峡工程拦洪、发电等方面的情况问得十分详细,并作出重要指示。当了解到工作在大坝廊道里的灌浆工人不少人患了关节炎时,当即指示工程局负责同志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加强对工人的劳动保护,改善其劳动条件。总理回北京不久,国务院组织卫生部、水电部等8个部的调查组,按照总理的指示,到三门峡工地了解工人劳动和生活情况。调查组回北京汇报后,总理又派人给三门峡工地送来了医疗器械、药物和保暖防湿用品,指示在工地上建烘干室、取暖室和医疗室,安排患有职业病的工人轮流到临潼、青岛、北戴河等地疗养。1961108日,周总理第三次来到三门峡,陪同尼泊尔国王和王后参观水利枢纽工程。周总理一行参观了拌和楼工地、空气压缩机房、机械基地、张公岛、中流砥柱等。每到一处,都受到水利建设者的热烈欢迎。他鼓励工人们:“要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为三门峡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960423日,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详细听取了汇报,并接见了帮助建设三门峡工程的苏联专家。19613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视察三门峡水利工程。此外,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邓小平、李先念、陈云、李富春、陈毅、彭德怀、习仲勋、彭真、郭沫若、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罗荣桓、聂荣臻、邓颖超、帕巴拉·格列朗杰等亲临三门峡工地视察指导,极大地鼓舞了工程建设干部、职工的奋斗激情,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对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中,全国人民给予了大力支援和无私奉献。三门峡工程筹建阶段,全国有500多家工厂不分昼夜赶制工程所需物资。三门峡新建9万多平方米职工住房所需的主要材料,全由外地供给。湖北省为此压缩本省竹子用量,及时将6万根竹子运往三门峡;洛阳铁路分局在运输计划外,设法给三门峡增加193个车皮,保证建筑工地用砖运输;山西省供应了全部建房草料;上海市压缩五金水暖器材销售量,供给三门峡工程1500件市面上难以买到的水龙头和白弯头。三门峡工程所需的各级干部、技术人员、施工队伍,全部是从全国各地机关、工矿企业、水利水电工地和农村抽调的。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任何怨言,把三门峡水利建设工地当成自己的家。特别是水利工程开工后,《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的社论,在全国迅速掀起了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的高潮。北至大兴安岭,南至湛江港,涉及23个省、市、自治区80多个大中城市的300多家工矿,想方设法把施工所需要的大量物资、设备和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三门峡工地,各地寄往三门峡工程局的慰问信件雪片似地不断飘来。

    三门峡工程建设,离不开河南省委、洛阳地委,三门峡市委和全省人民的大力支持。水利工程筹建伊始,河南省委即予以高度重视,指示洛阳地委在陕县会兴镇建立“洛阳专区支援基本建设三门峡办公室”。随着三门峡工程建设的发展,又指示洛阳地委在支建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三门峡工区委员会和工区人民政府。省委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三门峡工程建设所需的民工、物资等问题,研究供销、运输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办法。省委要求各地挑选思想素质好的精壮民工参加三门峡工程建设,动员洛阳以西、阌乡以东铁路沿线城镇的群众腾出部分房子,暂时解决随迁职工家属的安置问题。为了统一领导工程建设单位的党组织和各项工作,河南省委作出《关于调整三门峡工地领导组织形式的决定》,建立了中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委员会,受省委直接领导。

    1955年,黄委会测量总队迁到陕县。洛阳地区行政专署发布指示:“凡黄河测量队所设各种标志、三角点、水准点、图根旗一律认真保护,不准破坏。”并把设在陕县的专署干部学校百余间房子腾给测量总队使用。三门峡工区建立后,工区辖黄底、院科、野鹿、会兴、磁钟、贾王庄、梁家渠、大安8个乡,107个自然村。工区确定的工作方针是:发动广大群众,积极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首先建立了行政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调配大批干部,充实各个部门。其次是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满足职工生活需要。在日用品消费品的供应上,大力组织货源,增加花色品种,并送货上门,方便了职工及家属。其三,直接为三门峡工程建设服务。1956年组织各种运输工具,给三门峡工地运送砖、瓦、沙石、煤等各种物资104万吨。全区安排1000个劳力,保证工程建设随时对普通工人的需要。

    三门峡建市后,市委十分重视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在三门峡工区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调整了供应机构,增加了服务人员,丰富了花色品种,并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为方便建设职工生活,市委本着缺什么发展什么的原则,专门从洛阳引来理发、缝纫、洗染、照像、甜食等店铺,满足职工需要。1958年,三门峡市委提出“大坝建设第一,组织以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全面大跃进,鼓足干劲,提前完成水利枢纽工程,并把三门峡市建设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的建市方针。同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陕县的菜园、东凡两个乡的19个村划归三门峡市,扩大了市郊蔬菜种植面积,培育了蔬菜生产基地,使水利工程职工生活有了保障。三门峡人民在人力、物力上,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门峡水利枢纽从设计到施工,苏联专家做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聘请苏联专家综合组来华帮助编制黄河规划。此后,苏联专家多次对黄河进行实地查勘,并研究了有关黄河的资料,于195410月完成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三门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19565月,苏联列宁格勒设计分院提出大坝和水电站初步设计要点报告,同年底完成初步设计。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苏联专家于1959年全部完成了所承担的技术设计任务。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先后有数十名苏联专家亲临工地指导施工,为枢纽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08月,苏联驻三门峡工地设计代表组专家奉召回国。为感谢苏联专家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三门峡工程局领导代表周恩来总理授予他们中苏友谊纪念章。

两次工程改建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经过1965年和1969年两次改建,开始发挥综合效益。

    三门峡水库于19609月蓄水运用后,水库碧波荡漾,黄河下游也开始出现河槽下切、泥沙冲刷的好势头。但由于原规划设计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估计不足,蓄水运用一年后,水库发生严重淤积,有91%的泥沙淤在库里。至19623月,330米高程以下库容由原59.3亿立方米减至43.6亿立方米。库区淤积“翘尾巴”上延,潼关站10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抬高4.31米,渭河口出现“拦门沙”,致使渭河下游过洪能力降低,两岸地下水位抬高,农田淹没、浸没、盐碱化面积增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为了减缓水库淤积和渭河洪涝灾害,19622月,水电部在郑州召开会议决定,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滞洪排沙”,汛期闸门全开敞泄,这样库区淤积有所减缓。但由于泄水孔位置较高,入库泥沙仍有60%淤在库内,潼关河床高程并未降低。1964年丰水丰沙,问题更为突出,330米水位的库容,仅剩22.1亿立方米,渭河下游的淤积继续发展。水库汛期淤积的泥沙汛后冲刷出库,形成小水带大沙,下泄的泥沙淤到下游河道主河槽内,使下游河道进一步恶化。1964126日至8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治黄会议,最后决定:在三门峡枢纽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电站坝58号四条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以下简称“两洞四管”),以加大枢纽的泄流排沙能力。

    19651月,“两洞四管”工程经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由北京勘测设计院设计,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承担施工任务。三门峡工程局贯彻周恩来总理“立即动手、迅速建成运用”的指示和水电部提出的“要作为一项紧急任务,雷厉风行地搞”的要求,于19651月开始施工。北京勘测设计院组成勘测设计队伍,常驻工地,现场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在三门峡工程“两洞四管”施工中,建设者们克服力量薄弱和水库防洪防凌运用时给现场施工带来的困难,解决了滑坡、水下清淤、水下混凝土施工及在悬崖峭壁下作业等难题,使改建工作顺利进行。“四管”工程于19665月完工,同年729日首次启门过水,工期仅一年半,较设计提前一年。“两洞”也于19678月和19688月投入运用。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第一次改建完成后,泄流能力增大一倍,对减少库区淤积起了一定作用,但仍有20%的泥沙淤在库内。至196810月,全库累计淤积泥沙约52.7亿立方米,关中平原的工农业生产仍受严重威胁。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1969613日,由河南省委主持,在三门峡市召开了晋、陕、豫、鲁四省和水电部领导人参加的会议。会议研究确定的改建原则是:在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前提下,合理防洪、排沙放淤、径流发电。第二次改建的方案是:挖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改建电站坝15号机组的进水口,将进水口高程由原建的300米降至287米;安装5台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

    溢流坝改建。 溢流坝底部有原施工导流底孔12个,进水口底槛高程280米,孔口宽3米,高8米。建坝后底孔已回填混凝土封堵。三门峡工程二次改建的关键是打开18号施工导流底孔。13号底孔于19704月挖通。然后进行底孔提门,这是一项极为关键和艰巨的工作。13号底孔进水闸门重达32.5吨,沉放已十年,闸门前的泥沙淤积最厚处达17米。在1号底孔提门时,用两台提升机和四台千斤顶上提,闸门仍纹丝不动。关键时刻,工人们大胆提出:到闸门下面去,用千斤顶往上顶。这样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但工人们个个摩拳擦掌,踊跃报名。由9人组成的突击队很快下到底孔,用三台千斤顶分别在闸门三个部位往上顶。闸门终于缓缓上升,水夹着泥沙冲进洞口,很快淹至工人腰部,他们仍然坚持着。当闸门提到9厘米高时,水流迅猛而来,将两台千斤顶冲走,工人们才撤出。历时三天,1号底孔进水闸门终于提起。随后又依次提起23号底孔进水闸门。19711月,完成48号底孔混凝土开挖,进水闸门至10月全部提起。8个底孔投入运用后,315米库水位总泄量达9460立方米每秒。从1970年至1973年水库敞泄排沙,潼关以下冲刷泥沙出库3.95亿立方米。330米高程以下的库容逐步恢复到32.6亿立方米。

    电站坝体钢管道改建包括15号机组引水钢管的老进水口堵头混凝土浇筑、新进水口开挖、新引水管道的安装、管道周围混凝土回填、顶部回填灌浆、工作闸门井的改建和新工作闸门及启闭机的安装等。15号机组引水钢管老进水口堵头混凝土浇筑于196912月完成。15号机组新进水钢管道的开挖,于19701月下旬开工,10月底基本完成。新管道底板高程下降至287米,沿中心线的开挖长度为49米。是年冬,挖开5条改建的新钢管道的进水口,并浇筑了进水口的拦污栅基础混凝土、拦污栅墩和进水口到拦修门的水下部分混凝土。继而安装新建引水压力钢管,开设第一台机组蜗壳排沙叉管;改制新的工作闸门;在电站坝体15号机组的进水口底板上,每一机组段建拦污栅墩3个、边墩2个;在栅墩顶部设清污工作平台;在第二道拦污栅槽后安装预制的混凝土排污槽;安装清污设施;在4号机组段布置和埋设观测仪器。

    机组安装是在原有建筑物和已装部分设备的情况下改建的。1973年第一台机组安装时,水电部第十一工程局(原三门峡工程局)职工迫切盼望早日装机发电。施工人员发扬苦干巧干精神,大搞技术革新,打破传统的施工方法,并克服了技术力量不足和技术要求高的困难,从座环安装到并网发电总共只用了97天,于19731226日并网发电。其余4台机组也相继于1975年至1979年并网发电。

    三门峡水利枢纽经第二次改建后,1973年水库开始按“蓄清排浑”(汛期排沙,汛后蓄水)的方式运用。由于枢纽对水沙的调节,避免了小水排大沙,提高了下游水流的输沙能力,加大了河道排沙入海的比例。自1974年起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量较三门峡建库前有较大幅度的减少,每年可使下游河道少淤6000万吨左右。水库335米高程以下可长期保持防洪库容约60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始发挥防洪、防凌、灌溉、发电和供水的综合效益。19741219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重大胜利——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获得初步成功》的长篇新闻专稿。1220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南日报》等报纸都在第一版头条位置全文刊登,同时刊登了改建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全景照片。

    80年代中期,三门峡水利枢纽实施了泄流工程二期改建。改建溢流坝18号底孔进口斜门槽及工作门槽;打开910号施工导流底孔;溢流坝5个双层孔增设一门一机;试制成功特种深水钢围堰,解决了底孔检修的难题。二期改建完成后,大大缩短了闸门的启闭时间,进一步加大了枢纽调水调沙能力,对保证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效益和成就

    三门峡水利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后,有效地保存了水库的库容,使其用于防御特大洪水和冬春蓄水,从而发挥了防洪、防凌、灌溉、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通过枢纽工程的建设和运用的实践,在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和开发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工程效益

    防洪:三门峡工程自1962年起,特别是第二次改建后,水库对一般洪水不拦蓄滞洪,大大减轻库区的淤积。330米高程以下有效库容30亿立方米,335米高程以下有效库容60亿立方米,用以防御特大洪水。当三门峡以上地区发生千年一遇洪水,经过三门峡枢纽的控制,可削减到花园口站设防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对下游防洪发挥很大作用。当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出现千年一遇洪水,三门峡及时关闸控制,可以削减洪峰,减轻下游洪水灾害。1964年以来,三门峡以上地区曾出现6次流量大于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由于三门峡枢纽的控制,削减了洪峰流量,减轻了下游堤防负担和漫滩淹没损失。据黄委会统计,到1990年,三门峡水利枢纽的防洪效益为200多亿元人民币。

    防凌:三门峡水库从1960年投入运用,下游的防凌措施,由过去以破冰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调节水量为主的新阶段。19671983年的17年间,黄河下游出现严重凌情有6年,如19681969年,河道冰量达1.033亿立方米,封冻长度703公里,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控制泄量,均安渡无虞。1970年初春,济南老徐庄河段结成数公里长的冰坝,拦水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倘若漫过堤顶,济南市将成一片汪洋。三门峡水库及时关闸蓄水,为济南市解除了险情。为防凌需要,水库最高蓄水位1968229日为327.91米,相应蓄水量为18.1亿立方米;197331日,蓄水位为325.99米,最大防凌蓄水量达19.5亿立方米。由于三门峡水库的及时调蓄运用,结合其它措施,不仅战胜了196719691970年严重凌汛,还使其他凌情较重的年份平稳开河,对保证下游凌汛安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至1990年,取得静态效益18亿元人民币。

    灌溉: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修建,黄河下游沿黄地区70多个市县用上黄河水,平均每年引水100多亿立方米。三门峡水库每年利用凌汛和桃汛蓄水,为下游灌溉保持14亿立方米的蓄水量。在黄河下游春旱时,一般可使河道流量增加300立方米每秒,大大提高了下游引水的保证率,对改变沿黄地区的面貌发挥显著作用。据统计,19731987年的15年春灌蓄水期间,水库春灌蓄水总量206.74亿立方米,向河南、山东两省沿黄春灌区补水150亿立方米,其中实际有效补水量98.03亿立方米,两省抗旱浇麦面积共达3000万亩,增产粮食30.07亿公斤。山西省近30年来沿三门峡库区引黄灌溉100多万亩,增产粮食22.8亿公斤、棉花1.07亿公斤。

    发电:三门峡水电站自1973年底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至1978年底第五台机组安装完成,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10亿千瓦小时,年利用约4000小时。1973年底至1990年累计发电150.2亿千瓦小时,每千瓦小时按60年代国家不变电力价格0.065元计,创产值为9.763亿元,相当于枢纽工程固定资产5.34亿元的1.83倍,是国家向电站投资2.18亿元的4.48倍。19944月和19974月,三门峡水电站扩装第六、七号机组相继并网发电,装机容量增至40万千瓦,缓解了华中电网供电紧张状况,为豫西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电力。

    供水:三门峡水库利用防凌和春灌蓄水,每年为黄河下游的郑州、开封、济南、东营等沿河城市及胜利、中原油田等地供水,使供水地区每年增加200亿元的工业产值。1972年至1982年曾5次向天津市供水17.5亿立方米。枢纽成功地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运用方式,枯水期增加下游河道3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保证了下游沿黄城市的供水,也改变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二)工程成就

    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水库,能不能保持有效库容,能不能正常发电,在三门峡工程修建前,国内外都缺乏经验。通过三门峡工程的兴建和两次改建,统一了对治黄的认识,树立了信心。通过三门峡工程“蓄清排浑”的运用,利用水库调水调沙,长期保持水库的有效库容,在设计上提高了对多泥沙河流兴建水利枢纽的规划设计理论水平,在施工和管理中取得了泄水建筑物和水轮机抗磨蚀的初步经验,研制成功的深水围堰,可以在40米水下作业,为多泥沙河流上建筑进水口的修复,提供有效的检修方法。三门峡水利枢纽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国外多泥沙河流的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建国后兴建的第一座高度机械化施工的大型工程,开始改变传统的人力劳动为综合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和现场管理水平。在截流、土石方开挖、混凝土浇筑、发电机组的水涡轮焊接等方面都创造了新的经验。三门峡工程建设取得了工期短、质量好、投资省的效果。第一次改建时,在隧洞开挖中创造了导井爆破、扩挖井筒的新工艺,在隧洞混凝土浇筑方面研制成功钢模台车和利用锚杆砂浆固定顶拱混凝土模板等数项新工艺,对加快施工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都有显著效果。第二次改建,水电站改为低水头发电,在已建坝体中开挖一条直径10米的大孔洞,且对开挖边缘四周坝体未造成明显损伤,这项技术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使三门峡工程的改建得以顺利实施。

    三门峡工程建设,锻炼造就了一批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队伍,包括各工种的技术工人、各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共2万多人,为全国其他水利工程单位现场培训技工和学徒近7000名。这批人成为我国水利建设战线上的骨干,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要参考资料:

        1、周恩来:《在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周恩来选集》下卷1984年版)

        2、邓子恢《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黄河规划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王化云《毛主席视察黄河记》(《万里黄河第一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王化云《我的治河实践》(河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

        5、杨庆安《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和发展规划》(1992年《三门峡通讯》)

        6、段子印、白玉松《三门峡工程建设述略》(《万里黄河第一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顾丰年:《周恩来总理与三门峡工程》(《万里黄河第一坝》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黄河三门峡水利水利枢纽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9、《水电十一局志》(199510月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编)

 

附录一:

在治理黄河会议上的讲话

19641218日)

周恩来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召开的,我本来想用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现场看看,由于临时有国际活动。回国后又忙于准备三届人大,离不开北京。

    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改建问题,要下决心,要开始动工,不然泥沙问题更不好解决。当然,有了改建工程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改建也是临时性的,但改建后情况总会好些。

    治理黄河规划和三门峡枢纽工程,做得是全对还是全不对,是对的多还是对的少,这个问题有争论,还得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观察才能看清楚,不宜过早下结论。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能使黄河水土为民兴利除弊,各种不同的意见都是允许发表的。旧中国不能治理好黄河,我们总要逐步摸索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不断地解决矛盾,总有一天可以把黄河治理好。我们要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黄河治理从1950年开始到现在将近15年了。但是我们的认识还有限,经验也不足,因此,不能说对黄河的规律已经都认识和掌握了。我们承认现在的经验比15年前是多了,比修建三门峡枢纽工程时也多了,但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未知数要我们去解答。不管持哪种意见的同志,都不要自满,要谦虚一些,多想想,多研究资料,多到现场去看看,不要急于下结论。

    改建规模不要太大,因为现在还没有考虑成熟。总的战略是要把黄河治理好,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使水土资源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这个总设想和方针是不会错的。但是水土如何结合起来用,这不仅是战术性的问题,而且是带有战略性的问题。比如说,泥沙究竟是留在上中游,还是留在下游,或是上中下游都留些?全河究竟如何分担,如何部署?现在大家所说的大多是发挥自己所着重的部分,不能综合全局来看问题。任何经济建设总会有些未被认识的规律和未被认识的领域,这就是恩格斯说的,有很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必须不断地去认识,认识了一个,解决一个,还有新的未被认识。自然界中未被认识的事物多过人们已经认识了的。即使有那么多有关黄河的历史资料,当时也许看着比较好,现在再看就不够了,因为情况变了,沧海桑田,要变嘛!即使古书都查了,水文资料积累更多了,也还不能说我们对治理黄河的经验已经够了。这样说是不是永远无法做结论呢?那也不是。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内掌握得比较全面、比较成熟的东西,能够做结论的先做,其他未被认识的或未掌握好的,经验不成熟的,可以等一等,可以推迟一些时间解决。推迟是为了更慎重、更多地吸收各方面的意见,有利于今后的规划工作。

    治理黄河规划即使过去觉得很好,现在看到不够了,也要修改。农村工作六十条要修改,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也要改。像这些摸熟的东西还要不断地改,何况黄河自然情况这样复杂,哪能说治理黄河规划就那么好,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不可能!因此,希望所有行政领导同志、专家要和群众相结合,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允许大家继续收集资料,到下面去观察、蹲点、研究。大家可以分工从各方面用力。观察问题总要全局联系起来,要有全局观点。谦虚一些,谨慎一些,不要自己看到一点就要别人一定同意。个人的看法总有不完全的地方,别人就有理由也有必要批评补充。要破也要立。不要急躁,慢一点做结论。这是不是调和的意见呢?当然不是。而是集中对的,去掉不对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对治理黄河规划和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既没有全面肯定,也没有全面否定。至于设想,可以大胆些。我曾经说过,可以设想万一没有办法,只好把三门峡大坝炸掉,因为水库淤满泥沙后遇上大水就要淹没关中平原,使工业区受到危害。我这样说,是为了让大家敢于大胆地设想,并不是主张炸坝。因为我不这样说,别人不敢大胆地想。花了这么多投资又要炸掉,这不是胡闹吗!我的意思是连炸坝都可以想一想。不过不要因为我说了,就不反对,就认为可以炸了。毫无此意。我也是冒叫一声,让大家想一想。如果想出理由来,驳倒它,就把它取消,不必顾虑。专门性的问题,就是要大家互相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找出规律,发现真理。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原来苏联专家是按正常高水位360米设计的。我们把大坝高程和运用水位都压低了,施工时大坝高程改按350米,初期蓄水位不超过335米。335米以下库容原为96亿立米,现在已经淤了50亿吨泥沙,只经过五年,已经淤了一半。仅1961年和1964年两年就淤积了30多亿吨。如果再经过一个五年,又遇上两场大水,加上平常年度的淤积,335米以下库容即将淤满。到那时,回水不影响渭河、洛河是不可能的。过去我们曾设想三门峡水库堆沙年限至少维持20多年到30年,在这个时期内,大搞水土保持等各种措施。但是,五年已淤成这个样子,如不改建,再过五年,水库淤满后遇上洪水,毫无问题对关中平原会有很大影响。关中平原不仅是农业基地,而且是工业基地。不能只顾下游不看中游;更不能说为了救下游,宁肯淹关中。这不是辩证的说法。做不好,上下游都受害怎么办?为什么不从另一方面想想?如果三门峡水库淤满了,来了洪水,淹了上游,洪水还要下来,遇上伊、洛、沁河洪水,能不能保证下游不决口?即使不决口也有危险。我们看问题要有全局观点,要进行比较。

    有的同志主张维持原状。但是,五年之内能不能把上中游水土保住?绝不可能!要求在五年内把西北高原上的水土保住,我看砍了头也没办法。要叫我去,也不能接受这个任务,因为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三门峡工程总要改建。

    当前的关键问题在泥沙。眼前五年十年内这一关怎么过?即使二洞四管的方案批准后就施工,也要到1968年或1969年才能生效,而且四管只能泄1000秒立米,排沙有限。如果在这期间遇上像1961年和1964年的情况,库区再淤上30亿吨,怎么办?这是燃眉之争,不能等。

    本来三门峡工程改建的事,请计委批准就可以了,可是有些意见出入比较大,不征求大家的意见还不安心,因此挤出时间来参加这次会。听了大家的意见以后,情况清楚了。现在,大家都认为增加二洞四管还是需要的,对三门峡工程改建问题争论少了。个别同志反对这个方案,主张上游修三个拦泥库,只拦泥,不综合利用。我看光靠上游建拦泥库来不及,而且拦泥库工程还要勘测试点,所以这个意见不能解决问题。即使说过去水土保持做得不好,上游勘察工作做得不好,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工作上都有错误,但是眼前的这个病怎么治?要回答五年内怎么办这个问题。反对改建的同志为什么只看到下游河道发生冲刷的好现象,而不看中游发生了坏现象呢?如果影响西安工业基地,损失就绝不是几千万元的事。对西安和库区同志的担心又怎样回答呢?实施水土保持和拦泥库的方案还遥远得很,五年之内国家哪有那么多投资来搞水土保持和拦泥库,哪能完成那么多的工程。那样,上游动不了,下游又不动,还有什么出路!希望多从全局想一想。我也承认三门峡二洞四管的改建工程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是在想不出好办法的情况下的救急办法。改建有利于解决问题,不动就没法解决问题。改建投资可能多一些,但即使需要八九千万元,也不能不花,哪能看着问题不去解决!看问题要有全局观点,要看到变动情况。三门峡工程二洞四管的改建方案可以批准,时机不能再等,必须下决心。

    今天,我只能解决第一步增建问题,其他问题我还要负责继续解决,不是光注意了中游,不注意上游,更不是不注意下游。绝无此意。现在成熟的方案只有这一个,其他的事情还要继续做。

    再补充一点,一切问题都要到现场去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取得经验,然后再实践再总结。到现在我还担心二洞四管会不会有什么问题。不要把事情想得太满,还可能会遇到困难,还可能发生预料不到的新问题。设计方面要多研究,施工时要和工人多商量,要兢兢业业地做。如果发现问题,一定要提出来,随时给北京打电话,哪一点不行,赶快研究。不要因为中央决定了,国家计委批准了,就不管了。因为决定也常会出偏差,会有毛病,技术上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更多。我再重复一句,决定二洞四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既然决定了,就要担负起责任。大家要时常多想想。因为,黄河的许多规律还没有被完全认识。这一点要承认。我还要再三说一下,不要知道一点就以为自己对其他都了解了。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原因就是认识不够。认识不够,自然就重视不够,放的位置不恰当,关系摆不好。1959年水电部修建了300多座大型水库,这几年下马了一些,现在还有将近200座,很大一部分工程没有完成,遗留问题很大。修水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几年的教训是应该深刻吸取的。

 

附录二

从三门峡到黄河的治理

——在纪念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198755日)

 

    在纪念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三十周年的时候,应很好地总结三门峡工程建设的经验: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作用在什么地方;教训在什么地方。

    三门峡水利枢纽1960年建成运用后,库区严重淤积,被迫进行了改建。这是因为原来的指导思想就是“蓄水拦沙,综合利用”,苏联专家来了,又加上一个“梯级开发”,做出了一个规划。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是按照这个方针进行的,当时就是要用它的350亿立方米库容淤积,三十年以后,上游拦泥库起作用了,水土保持就可以解决泥沙问题了。由于这个思想,就采取了用大水库来换取库容,蓄水拦沙,把泥沙都拦在库内。当时没有认识到我们国家地少人多底子薄的国情,所以采取这样一个方针、办法。对水土保持计划是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实际上水土保持工作并没有按照原计划实现。

    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和经两次改建后,发挥了综合效益,到1986年已发电一百零几亿千瓦小时,创产值7亿多元。灌溉下游农田三千多万亩,灌溉效益是很大的,例如鲁西北的聊城等四个地区过去靠吃烟台、昌潍的粮食,而近些年烟台、昌潍要吃聊城等四个地区的粮食,同时棉花又跃居山东省的主要地位。三门峡水利枢纽对黄河下游的防洪起到很大的作用,修建三门峡工程,首要任务就是为了防洪。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问我:“大水库修在什么地方?”我答:“修在三门峡。”毛主席点点头。三门峡控制了上游两大洪水来源,它起到了削减下游洪峰的作用,给下游防汛工作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近十几年来黄河下游泥沙淤积已趋缓和,过去每年平均流经三门峡下泄到下游的泥沙有16亿吨,淤到下游河道4亿吨,其余排到海里去了。从1973年以来每年平均淤了1亿吨,泥沙已减少了四分之三。这与三门峡水库调节水沙有关,同时近些年来水土保持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些成绩都很大。但是三门峡水利枢纽最大的功劳,最大的成绩是什么呢?即在多泥沙河流上能不能修建这样的一个坝,三门峡的工程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突破了这个问题,在这样的多泥沙河流上不但能修坝,而且能保持它长期运用,永远不会淤塞。三门峡工程做了什么贡献呢?这个贡献就是为我们根治黄河取得了依据,提供了经验。黄河的治理主要是干流,干流控制了,黄河的问题就好办了。

    对黄河治理的意见现在逐步统一了。有一种意见认为黄河几千年来就是决口改道,今后也把握不了不决口改道,故主张人工改道,不要等自然改道了。有不少人感到黄河下游是悬河、地上河、大堤里外相差5米,最大达10米,过去对悬河的问题宣传的很多,很厉害。当然洪水控制不了,悬河的危害很大,大堤决口不得了。如果控制了洪水,悬河对我们完全有好处。已修建了三门峡水库,以后再修好小浪底水库,防洪问题就解决了。下游河道因为是悬河,污水进不来,沿河的郑州、开封、济南等许多城市都有污水,但流不进黄河,保持了黄河的水质。黄河上、中游也有污染,但流经几千里已稀释了,加上泥沙的过滤、吸收,因此下游的水质是好的,这也是悬河的功劳。有人主张改道,改道影响很大,不能改道。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可以说是三条大路走中间,因为宋朝时,黄河在南边,走了六七百年;宋朝以前,黄河走北边,走了几千年,上万年;现行的河道才走了一百多年。现河道是处于黄淮大平原的东边又是悬河,控制了洪水,将来利用水资源,比较好办,无论向北、向南,比如向北京、天津送水,都可容易送到。现在这条河道,可说是理想的河道。

    三门峡以下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就要开工了,坝高为154米,库容达126亿立方米。这个坝经二十年的前期工作,1986年末国务院批准了设计任务书,今年进行初步设计,争取早日开工。小浪底工程修建后,与三门峡、故县、陆浑水库形成防洪体系,将来还要修建沁河河口村水库。这个体系的形成为征服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会起很大的作用。将来设想,黄河龙羊峡以下再修建30个坝,以上还有13个坝,共43个坝,其中有7个大水库,这7个大水库库容约800~900亿立方米。黄河的水有500多亿立方米,如果有800~900亿立方米的库容,配合水土保持的进展,加上黄河下游巩固堤防和治理河口,这样治理黄河的目的就逐步接近了。

    现在黄河已经初步建成为有利于人民的河,可以说不是害河了。如果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了,再经三五十年,治理黄河就很有希望成功了。有人说泥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也不希望是清水,因为清水将把下游河道冲刷很深,冲深了并不利,只要不淤为前提。另外还规划南水北调,就是从通天河、雅龙江、大渡河引水到黄河。最近国家计委已同意了这个意见,初步设想调水150~200亿立方米,这项工作8年作出规划。如果黄河水量增加200亿立方米,等于泥沙减少三分之一。现在水土保持已使泥沙问题有所缓和,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把水调过来,黄河又有800~900亿立方米的库容,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些工作要依靠我们党的领导,依靠沿河9个省(区)的共同努力,我想,我们治理黄河一定会成功的。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
               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研究室
               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地方史志办公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