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民情独特,民风古朴。境内除汉族外有32个少数民族,即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满族、壮族、朝鲜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羌族、傣族、黎族、畲族、纳西族、毛南族、锡伯族、土族、水族、瑶族、佤族、高山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独龙族。其中回族人最多,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2.8%。全市有少数民族聚居村15个,有回族学校2所、维吾尔族学校1所。
全市有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5大宗教,其中基督教活动场所、信教群众最多,分布在全市各个县(市)区;有庙会190余个,其中灵宝市最多,其次为卢氏县、渑池县、陕县、义马市、湖滨区。
这里民风民俗既有鲜明的中原特点,又有秦、晋的烙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传统民俗既有继承也有舍弃,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习俗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最具时代特征和活力的新民俗,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及各种礼仪之中。
生活在黄河之滨的三门峡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古朴的民间艺术。有社火、各种舞蹈、管弦民乐等民间文艺;有剪纸、刺绣、编织、面花、皮影、烙画、蛋雕、布制工艺品、玻璃彩绘、青铜器及玉器复制等民间工艺,表现出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其中,剪纸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卢氏木版年画、灵宝皮影戏、陕县大营社火、渑池民间音乐十盘等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门峡市古文化积淀丰厚,民间文化地域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2003年,三门峡市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至2012年底,先后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81项,认定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225人;全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27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2人、省级32人。
在三门峡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许多村镇留下了优秀的历史建筑、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多彩的传统文化,完整地反映着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其中有1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28个入选省传统村落,4个入选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3个入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 。
陕县庙上村民居——地坑院
社火表演
中国传统村落——渑池县赵沟村石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