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喜,男,汉族,1938年10月生,安徽临泉人。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9月毕业于郑州工学院。
1967年9月至1981年7月,先后任三门峡市矿山机械厂技术员,副科长、科长,车间副主任、主任,车间支部副书记、书记,厂党委副书记等职;
1981年7月至1982年7月,中共三门峡市委常委;
1982年8月至1983年7月,中共栾川县委副书记、书记;
1983年8月至1986年2月,中共洛阳地委副书记、书记;
1986年2月至1988年6月,中共三门峡市委书记;
1986年12月,兼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1988年6月至1990年12月,中共平顶山市委书记;
1991年1月至1998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
1998年1月至2003年1月,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洛阳地区,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领导体制。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县级)由三门峡市代管。这是加快开发豫西资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的一项战略决策。2月20日,省委确定了升格后的中共三门峡市委、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领导班子组成人员。时任洛阳地委书记的我被任命为三门峡市委书记。
一、顺利完成区划调整
在区划调整的各项基本原则确定之后,新组建的三门峡市委从4月1日起在三门峡市区正式开始办公。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湖滨区。根据省委的部署,按照精简机构、撤局建委的原则,市委及时组建了市委、市政府的一级机构,进行了市、区分设。
三门峡此前作为小市(县级市),条件比较有限,升为地级市后,原洛阳地区来到三门峡一大批干部,我们采取多种办法,对2500多名干部进行较为妥善的安排。市委办公地点在黄河路中段迎宾馆的一栋三层小楼里(原县级三门峡市委办公楼),各局都是借地方办公,包括借水电十一工程局的一栋楼,住的地方也是借十一局的房子,基本是集体办公、集体住宿、集体吃饭。现在的市委、市政府办公楼那时正在建,1988年我离任后才建好。
经过努力,我们较快地解决了人员的吃、住和办公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各部门相继召开会议,接续业务工作,疏通上下关系,各司其职,逐步展开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1986年12月,召开了市人大、市政协首届一次会议,使全市各级机构进一步得到完善,各项工作进一步纳入正常轨道。区划调整初期,条件虽然艰苦,但从市委领导到机关干部,毫无怨言,人人都干劲十足,满怀信心。
二、明确三门峡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完成区划调整后的三门峡市,可以说是百业待兴、百事待举。当时改革开放正逐步向各领域全面铺开,倡导大胆试、大胆闯,放开搞活。结合三门峡市实际情况,市委确定城市发展定位是:努力建成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城市、向西北辐射的商贸城市。这个定位,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986年末,三门峡市总人口为176.9万人,农业人口149.7万人,占比85%左右,市区人口才十几万,而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都不到5%,咱们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三门峡城市人口若能达到50万人,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也能够发挥作用。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内陆城市现代经济的基础。三门峡市煤炭、铝土、黄金等矿产资源,20世纪60年代,三门峡是河南省“小三线”建设投资的重点地区,历时近十年的“小三线”建设,大大促进了三门峡各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纺织、机械为支柱,兼有化工、医药等多门类的基本工业格局,奠定了发展工业较好的基础。
商贸方面,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位于中国历史上两大文明古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之间,自古被誉为“两京锁钥之地”,历史上曾是商贾客货东西往来的交通枢纽,也是晋南与东南沿海的商品流通的中转站。地理位置以及陇海铁路、黄河航运等交通便利因素,有利于三门峡市发展成为向西北辐射的商贸城市。
区划调整后,我们逐步适应市管县的新体制,不断改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既注意宏观管理,又注意协调服务。为实现发展目标,我提出市委、政府要做好三件事:保平安、谋发展、促健康。
保平安是社会范畴,地方党委、政府要努力降低天灾损害,避免人祸伤民,要注意不能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对老百姓造成伤害。谋发展是经济范畴,公有经济的发展决定于政府的决策,民营经济能否发展决定于政府创造怎样的社会环境。党委、政府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搞好服务,要努力创造出好的发展环境。促健康是文化范畴,即少有所教、中有所业、老有所养。这是基层党委、政府的责任,努力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壮年健康担当、老年健康长寿的自然和人文的环境。总的是要给群众办实事,想办法让城乡居民干起来、尽快富起来。
三、大力发展工业
市委、市政府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在不违背中央和省委政策的原则下,从有利于发展生产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了适合三门峡市情况的一些具体政策和规定。1987年三门峡市第一次党代会上制定了工业经济的发展蓝图,基本任务就是在搞好现有企业的“扩建、配套、挖潜、改造”的同时,争取新建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骨干项目。
着力扩大企业规模。要求矿山机械厂、会兴棉纺织厂、冶炼厂、中原量仪厂、三门峡铝厂等八家国有企业生产上要扩大规模翻番;义马矿务局“不能只挖煤,要建地面工业”,要建“穿白大褂”的工业,如制药厂、化工厂等,改变只有“煤黑子”的形象;棉纺厂生产规模从6万纱锭扩到10万纱锭;发挥矿山厂加工能力强的优势,创自主品牌产品;原市属小厂更新换代。
加强企业管理,持续推进企业体制改革,积极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企业内部也相应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如推行分厂制、对技术改造和新建项目实行承包责任制等。矿山厂实行了分厂制后,各分厂独立经营,独立结算,充分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车间承包后,成本核算更精细、效益相应提高。对市属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实行“定额上交,超收分成”,对微利企业实行“定额上交,超额全留”,对亏损企业实行“超亏不补,减亏全留”,对企业研制的新产品和新建企业在税收上给予适当优惠,这些措施的实行,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加了企业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大力争取工业项目。指定1名常委并安排每年10万元专项资金跑项目,经过努力,1987年三门峡30万千瓦的火电厂项目获国家计委批准立项。对落地在三门峡的项目,明确要求全力做好配套服务工作,决不能因为选址等问题影响企业落地。当时的中原黄金冶炼厂同意在三门峡建厂,但在厂址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我当时就拍板说,只要他们把厂建在三门峡市境内,位置由他们任意选。这样就很快敲定了下来,1987年12月中原黄金冶炼厂正式开工建设,厂址在湖滨区贺家庄。一期工程生产规模为日处理含硫金精矿250吨。设计总投资近亿元,后来的实际投资达到1.7亿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三门峡市最大的黄金冶炼企业,河南省重点企业,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的骨干企业,是国内知名的金铜冶炼、黄金精炼加工企业。
四、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升级后的三门峡市,既要管好市区工作,又要管好各县工作,这是当时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对这一新的情况,在指导思想上,市委坚持城乡并重的原则,除集中相应力量抓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外,始终把农村工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列入议事日程,不断加强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首先是破除“小农经济”的传统思想,树立商品经济观念。在基本不缺粮食、吃饭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开始考虑如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1987年2月,三门峡市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决定:要继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经济林、畜牧业和乡镇企业。按照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农村经济着重抓好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以经济林为主的林果业、以羊牛猪兔鸡为主的畜牧业、乡镇企业等方面工作。
关于发展经济林。三门峡市具有发展经济林优越的自然条件。全市除高山外基本上都是土丘和沟豁纵横的黄土原,降雨量偏少无法建成旱涝保收高产农田,但有土层深厚、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有利于水果聚集糖分,适合发展林果业。被河南省和国家确定为果树最佳适生区之一。灵宝苹果在国家和省级鉴评会上多次名列前茅,被农牧渔业部定为全国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县。灵宝枣以个大、肉厚、色艳著称,渑池仰韶杏曾在全省鉴评中被评为第一名,牛心柿饼也很有名。卢氏的核桃、板栗、猕猴桃,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可以说,果品生产是三门峡的一个优势。从当时的实践看,发展经济林也是治穷致富的重要途径。灵宝县寺河乡过去是本县人不愿居住的大脖子(指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病区,外地人在春夏季候鸟式的种一季玉米收完就走。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苹果生产后,大脖子病消失了,落地居民达到4000多户。到1987年已有果树面积近两万亩,其中多半进入盛果期,1986年产苹果1千多万斤,产值500多万元,全乡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近千元,变成了灵宝富裕的乡。这个乡的上埝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000多元,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面貌(当时物价比较低)。
80年代前期,三门峡经济林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自发阶段,全市经济林面积80多万亩,而根据农业区划,全市适宜发展经济林面积有220多万亩,加上种植结构调整,应该说发展经济林有很大的潜力。当时我就提出全市农业人口平均每人栽植100棵果树的发展目标。1987年9月,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经济林的意见》,提出: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闲散土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经济林。具体布局上,大体是:陇海铁路、洛潼公路沿线营造以苹果、山楂、大杏为主的经济林;黄河沿线营造以葡萄、苹果、大枣为主的经济林;卢氏、灵宝深山区营造以核桃、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发展中药材种植。要求在这些区域内,用三年时间,建立起不同品种、不同规模、集中成片的优质果品生产基地。1988年我离开前灵宝书记苏书卷告诉我他们县的苹果己达60万亩,当时矿山厂一位职工的哥哥,在老家温塘村种植8亩苹果树,年均收入七八万元,生活富足幸福。山西平陆县在三门峡的影响下,发展20万亩苹果,也较为成功。
关于乡镇企业,市委提出,要坚持“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和省委提出的“五个轮子一齐转,户办联办为重点”(五个轮子指乡、村、组、联户、户)的方针,根据当地的条件和资源优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宜什么就发展什么,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使乡镇经济逐步从“农业型”转向“工业型”,从“生产型”转向“经营型”,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对乡镇企业,从固定资产折旧率、税收、产品价格、企业人员工资等方面放宽了十四条政策,并采取厂乡挂钩、产品扩散、联合办厂、技术转让、人才支援、资金融通等多种方式,加强城乡横向经济联合,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五、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区划调整初期,三门峡市在较短时间内一下子增加了大量人口,市区人们的蔬菜供应问题发生了困难。经过调查得知,黄河对岸的山西平陆有比较充足的蔬菜,但当时还没有建设联通两地的黄河公路大桥,菜农要经茅津渡口买票乘船渡过黄河到三门峡,平陆菜农觉得不划算就不愿到三门峡来卖菜。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过市委、市政府研究,免去了船运公司每年15万元的上交任务,规定凡是平陆来三门峡市卖菜的一律免去乘船费。同时,又让市工商局免收所有卖菜者原来应交的市场管理费等各种工商管理费用,予以全方位放开卖菜。这样以来各地特别是平陆的许多菜农都到三门峡来卖菜了,使原来偏少的菜源多起来了,一度偏高的菜价也降下来了,三门峡市区的蔬菜供应得到了保障,从而解决了市区人们的买菜难、买菜贵问题。另外,由工商局牵头在和平路建设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
放开个体经营,给市民创造一个增加收入机会。不定标准、不限制数量、不限摊位位置(当时汽车很少)。全市范围马路两边都可以摆摊,市委门口都摆有摊位。城市经济活跃了起来。
在城市发展方面,先是放开城市户口,扩大城市规模。将会兴、崖底乡的农户在保留责任田不变的情况下全部转为城市户口,将三门峡西站(包括灵宝县大王乡的东部)规划为工业区,将新建企业尽量放在西站。
将台下定为建设区,新建的党政办公楼和宿舍楼等都放在台下,形成台下城区。因政府财力有限,在城市建设上,着力先修建市区道路,绿化环境,建设群众必需的基础设施。黄河路是三门峡市第一条主干道,也是市区最长的主干道,处于老市区中心。1987年决定将黄河路改造成“商业一条街”,沿街底层房屋均改成商店,黄河路成为名符其实的商业中心。在台下城区动工修建了崤山路、文明路等,建设了市人民医院和体育馆,进一步便利了群众生活。
将陕州老城定为公园风景区。陕州老城位于市区西部的黄河转弯处,南面是涧河与黄河交汇口,三面临水。50年代建三门峡大坝时定为水库淹没区,居民全部搬迁到新城,后来大坝改建水库的水位降低,老城变为安全区,虽有宝轮寺塔、鸡公山、太阳渡、羊角山、钟鼓楼等遗迹遗存,但仍处在残垣断壁的荒凉状态。当时财力不足就先进行规划、清障和植树绿化,为以后的全面建设打基础。现在风景区已经成形,加上白天鹅的帮衬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将温塘区定位为休闲疗养区。利用温塘优质温泉资源,开发建设疗养区。温塘村的温泉分布范围约14平方公里,水温超过60度,是国内少有的能直接饮用的温泉,水中含有30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当时,这里建有水电部三门峡温泉疗养院,档次较低接待能力有限,就建议他们进行升级改造,扩大营业范围。还建议市电业局在此建设档次较高的电力宾馆,提高三门峡市的接待水平。
市区虽在黄河南岸,但冬季较冷,低于零下5度的时间超过90天,就决定新建的楼堂馆所和宿舍都装取暖设置集中供暖,对老建筑逐步进行改造。
关于信访工作,凡指名找我上访者都亲自接待,处理了几起关乎访者切身利益的难题和积案。
1988年6月,我调任平顶山市委书记,离开了工作两年的三门峡。
采访时间:2023年10月10日
采访地点:郑州馨悦园
整 理 人: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史锁茹 韩 霞 闫江艳 赵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