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富,男,汉族,1944年7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57年4月搬迁到三门峡市(地级市,1961年10月降为县级市),196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初分配回三门峡市工作,任三门峡市第一中学政治教师兼学校团委书记,1975年任校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调任三门峡市第三中学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80年9月任三门峡市副市长,1982年1月任市委常委,11月任市委宣传部长。1984年5月任三门峡市委副书记、代市长,9月任市长。
1986年1月,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2月,侯国富任中共三门峡市委常委,6月任副市长,1993年3月任常务副市长。1994年8月,调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1998年2月,任河南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党组书记。2003年2月,任河南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2009年7月退休。现居住郑州市。
从1984年我任县级三门峡市市长期间,带领三门峡同志跑项目开始,到现在已整整40年了。我之所以高度关注三门峡市工业的发展,首先来自于我对三门峡的浓厚情结:我是喝着三门峡的黄河水长大的,是在党组织和三门峡人民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三门峡工作期间得到了很多老同志、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我已离开三门峡30年了,但这种友谊和浓厚的情结我始终难以忘怀。其次是我在三门峡工作期间制订的《三门峡市1988年至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中关于“黄”“白”“黑”“水”“游”的产业发展,尤其是铝产业曲折艰难的发展,让我牵挂至今。
一、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纲要的制定
我是吉林人,因父亲参加三门峡大坝建设,1957年4月11日,我们全家搬迁到三门峡市居住。在我目前80年的人生历程中,我在出生地吉林市仅生活了13年,而在河南已经生活了67年,其中在三门峡生活了39年,三门峡市早已成为我可爱的第二故乡,我对三门峡的感情最为深厚。
为了适应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需要,1957年3月26日,国务院决定设立三门峡市(地级),由河南省直接领导。因为我在三门峡建市之初就来到这里,所以成为了三门峡市第一小学的首届毕业生,也是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子弟中学的首届毕业生。1961年8月,我考入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同年10月,三门峡市由省辖市降为县级市,归属洛阳地区管辖。市一高归三门峡市管辖,我是三门峡作为省辖市时,市一高招收的最后一批学生。
1964年高中毕业后,我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成为在校的“老五届”学生。1972年,在经过两年的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之后,分配回三门峡市工作,先后在市一中和市三中担任教师和校领导职务。
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我被推上了市政府的领导岗位。1980年9月,在三门峡市(县级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当选为市政府副市长,分管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走上政府领导岗位,全家人都很高兴,只有老父亲喜悦中带着担忧。这位在1956年就成为全国水电战线劳动模范、曾受到毛主席和中央政治局领导接见的老工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是咱们老侯家第一个当官的,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当官为老百姓做事;一个是当官做老爷,为升官而当官。你一定要记住,你是一名工人的儿子,一定要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毛主席教导的‘为人民服务’!”现在回想起来,老父亲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
1984年5月,洛阳地委调整、加强各县(市)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班子,我被任命为三门峡市(县级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9月,当选为市长。这时,我开始全面思考三门峡市的发展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放在重要地位。时值国家为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在全国开展国土资源调查、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河南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依照自然经济区域而非行政区划开展此项工作:豫西地区划为洛阳和三门峡两个国土规划区域,把三门峡市和周边几个县(市)区作为一个规划区域安排了综合开发的规划。1985年,三门峡经济区国土规划办公室编制完成了《三门峡经济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电力、煤炭、冶金、建材、交通、城乡、旅游、食品9个专题规划。在国土资源调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学者、专家和河南省的有关领导、专家到三门峡市,第一次召开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依据三门峡黄金、铝矾土、煤炭、水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实际,确定了依托“黄”“白”“黑”“水”“游”五大资源进行开发的战略,力争把矿产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经济优势。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地区撤销,三门峡市升格为省辖市。除个别县做了调整,新的行政区划与当时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基本一致。2月,我被省委任命为三门峡市委常委,6月,任市政府副市长。按照市委和政府分工,分管计划、物资、经济协作、体改和外事旅游等综合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的工作。
三门峡区划调整后,恰逢国务院成立能源基地规划办公室,把山西、河南、内蒙、宁夏作为国家能源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三门峡市被纳入了国务院能源基地建设规划当中,为三门峡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国务院能源办的领导肖寒、谢红胜、郭钦安等同志多次莅临三门峡视察指导。在国务院能源办的指导下,将原来制定的《三门峡经济区国土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国务院能源办的毕大堪、孙祥剑、杨桦等局长和张运武等同志直接参加了内容讨论和文字修改的工作。
1987年3月25日,三门峡市和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在北京共同召开“三门峡市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这是第二次召开的三门峡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讨会。会议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同志主持会议。市长王如珍同志介绍了三门峡市的市情、战略规划研究制定的过程及有关情况。国家有关部委17位副部长级以上的领导同志,国家计委、能源办、水电部、交通部、地矿部、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等20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认为,开发三门峡,对于缓解国家能源和一些市场紧缺物资的供应紧张局面有一定意义。与会人员对《三门峡市经济发展战略构想》进行了认真的评议、论证,就三门峡市对黄金开采、冶炼,地方铝工业建设,修建黄河公路大桥,发展旅游业,横向经济联合等方面的设想,既给予了充分肯定,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和有关报纸报道了会议,对三门峡市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有效的宣传。
在北京举办的第二次研讨会的基础上,1988年12月,市委、市政府完成了《三门峡市1988年至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草案)》的编制工作。1989年5月,河南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指导小组邀请专家进行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规划(草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具体、符合实情,所提出的“面向市场、开发资源、系列加工、突出重点、依靠科技、内引外联、城乡并重、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及依托“黄”“白”“黑”“水”“游”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选择能源、原材料工业为发展战略重点,符合三门峡的实际,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三门峡市1988年至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于1990年上半年以省政府文件正式下发实施,并被收入于光远同志主编的《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一书。《纲要》中规划的三门峡火电厂、黄河公路大桥、义马煤气化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也相应被列入了国务院能源基地建设和有关部委的发展规划中,对三门峡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二、三门峡市工业发展的艰苦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三门峡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可以粗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施工和改建期间所形成的、为三门峡大坝建设服务为主的工业,如水工机械厂、机械设备大修厂等服务保障型工业企业。第二个阶段,是国家进行“小三线”建设期间,在三门峡建成了会兴棉纺织厂、河南第二印染厂、第二纺织器材厂、中原量仪厂、化工机械厂、豫西机床厂等工业企业,还有三门峡市建设的一批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如三门峡铝厂、仪表元件厂、耐火材料厂、农药厂、制药厂、皮件厂、食品厂、造纸厂、机床厂、针织厂、油脂机械厂等中小型企业。三门峡市初步形成了以纺织、机械、医药、轻工、有色金属、食品等行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是洛阳地区管辖的16个县(市、区)当中工业基础相对比较好的县级行政单位。1984年,三门峡市级财政的预算内收入达5700多万元,是洛阳地区唯一财政上交的县级市。我任三门峡市(县级市)市长后,对三门峡市的发展更加坚定了信念:三门峡市经济发展重点必须放在工业经济上,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工业,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1986年三门峡区划调整后,特别是《三门峡市1988年至2000年经济发展战略纲要》进行充分论证获批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纲要》的落实。市委书记杨光喜、市长王如珍同志积极推进《纲要》中规划项目的前期工作,每年专门从市财政列支10万元作为项目的前期费用,由市计划委员会负责安排使用。我作为主管副市长,具体负责《纲要》的落实工作。市政府召开全市项目前期工作会议,要求把《纲要》规划的产业项目化,以工业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为核心,成立前期工作小组,组织工作专班,开展“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简称“预可研”“可研”)等具体工作。同时,把已有企业的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改造也纳入项目前期工作一起加以推进。要求市直各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建立项目库,为推进项目列入国家、省规划审批和对外招商引资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
为加快项目落实,我提出了市、县两级领导同志“大员上前线”“跑‘部’前进”等工作措施。党政领导同志亲自到上级部门汇报工作、“跑项目”,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欢迎和支持。上级其他部门和综合部门认为项目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支持,也为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些做法在当时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还没有完成的过渡时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人说外出“跑项目”是到处求人、“当孙子”,我们就是要提倡甘为本地发展去求人、为家乡父老去“当孙子”的这种精神。继而提出了“跑一个项目、熟悉一个行业、培养一支团队、积累一套经验、造就一批人才”的要求。我是这样要求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我在市政府工作的十多年里,以重点项目带动其他项目,抓准关键工作环节跑北京不少于30次,找部级以上领导不低于40人次,找省直相关部门和领导就更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得到了收获。特别是我在担任常务副市长期间,由于经常外出“跑项目”,每年要到北京出差三四次,市政府的常务工作得到了其他各位副市长、特别是余文华市长的全力支持:他把我出差期间负责的工作全揽起来,兜着底;有问题他解决,担着责;项目有进展、出成效,他鼓励。余文华市长是我从政以后遇到的领导班子里最出色的班长,也是我永远尊敬的兄长。
项目前期工作的扎实推进,为落实《规划纲要》、推进三门峡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人才,如当时三门峡市计划委员会主任温俊卿,副主任周振通、王永禄等,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宋天成、史增田等同志。尤其是王永禄同志,在县级三门峡市就开始具体参与国土资源调查和国土开发空间规划工作,负责“三门峡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和具体组织工作。《规划纲要》制定工作完成后,他又具体投入到项目前期工作中,为重点项目建设持续作出贡献。还有很多市直部门的负责同志,如原建设局局长林伟,交通局副局长钱昌远,市属各大企业的负责人何献伦、张遒道、蒋瑞云、梁隆安、李世功等同志,他们无怨无悔地在三门峡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辛勤的汗水和清晰的足迹,为三门峡的改革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早在1984年年初,冶金工业部计划建设一个新的黄金冶炼厂,我们积极进行了项目争取和前期准备工作。冶金工业部对项目布局有几种不同的预选安排:在沈阳冶炼厂异地改扩建、在四川大三线地区或者江浙经济发达地区进行项目建设、在黄金资源比较丰富的三门峡地区进行项目建设等。于是,我利用当年12月份参加全国市长协会成立大会的机会,到冶金工业部和国家黄金管理局去汇报争取。我先后向国家黄金管理局党委书记齐锐心、局长黄玉珩、副局长朱智昌,冶金工业部部长李东冶等领导做汇报,将黄金冶炼厂在三门峡建设的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环境优势和经济优势都做了具体分析和详细汇报。之后,市政府安排专人对接黄金冶炼厂的布局和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到了具体跟踪、紧追不舍。
1985年3月,时任冶金工业部部长李东冶带领副部长李菲平、黎明以及冶金部计划司、综合司、基建司和国家黄金管理局的领导到三门峡考察,经论证确定在三门峡建设黄金冶炼厂,并进行了具体选址,定名为中原黄金冶炼厂。该项目经国家黄金管理局充分的技术论证和设计准备,于1987年12月开工建设,1990年投产,投资达1.7亿元。后经技术改造和扩建,于1992年11月竣工验收,总投资达3亿多元。在技术工艺方面,采取焙烧加氢化和直接氢化两套工艺流程,年处理金精粉由原来的250吨提高至430吨,形成了精炼黄金30吨,回收白银30吨、硫酸6.5万吨的年生产能力。2013年,中原黄金冶炼厂在三门峡西进行异地改扩建,采取了更加先进的工艺技术,黄金和白银的冶炼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增加了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了稀有金属和微量元素的提取回收能力,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黄金综合回收基地。
三门峡火电厂于1984年开始规划,1985年由三门峡供电局委托中南电力设计院做“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1986年通过“预可研”的审查。1987年国家计划委员批准三门峡火电厂建设工程列入国家“七五”建设项目。1988年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1989年能源部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报送“设计任务书”,1990年国务院批准“计划任务书”。1992年9月火电厂开工建设,1994年第一台30万千瓦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从规划、前期工作到第一台机组发电,整整用了十年时间,真可谓“十年磨一剑”。在项目前期和筹建过程中,原三门峡供电局计划科长肖安在当时刘向东局长安排和支持下,带领闵启高、苏立新等一批同志,十年坚持、从未松懈,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为项目落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肖安和苏立新同志也在实践当中得锻炼,成长为华能省级公司的老总,为国家能源建设事业继续做出自己的贡献。2003年,三门峡火电厂由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和三门峡市共同投资管理,经过三期扩建,目前已成为280万千瓦的大型电源点。
义马煤气化工程于1985年获批立项,是将当地产的热值低、灰分大、挥发分高的劣质煤,采用德国鲁奇炉工艺技术将其就地转化为煤气,再转化为甲醇、丙二胺等化工原料的大型煤化工项目。1986年区划调整后,在国务院能源办的协调支持下,新建立的“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将该项目列入了能源重化工发展规划。为做好该项目的前期工作,义马市委专门抽出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高从民同志,带领李琳、张团久等一批同志,组成工作专班,依托义马矿务局,在河南省煤炭工业厅的直接领导支持下,开展大量艰苦的前期工作。该项目于在1997年2月正式开工。项目推进中,得到了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苗玉堂,特别是煤炭厅厅长高国安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直接领导。为保证项目建设中水源可靠,在渑池配套建设了槐扒黄河提水工程,同时解决了义马市和渑池县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问题。
上世纪80年代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功改建后,采用了蓄清排浑、调水调沙的科学运行方式,使得三门峡水库从每年10月到次年6月之间的9个月时间里,呈现难得一见的“清水黄河”景象,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三门峡市旅游局在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黄土丘陵与一库清水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及时规划了“黄河游”项目。省旅游局局长蔡流海、副局长郭全收等同志到三门峡实地考察后,进一步提出“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黄河旅游线路,并作为一个品牌对外积极宣传推介。在80年代开展“黄河游”的基础上,三门峡市旅游局积极筹备“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1992年4月20日,由国家旅游局和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旅游局和三门峡市政府承办的中国友好观光年“黄河之旅”首游式暨首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成功举办,时任省长李长春和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出席开幕式。我在三门峡工作期间,主持了第一届、第二届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的筹办工作。三门峡市旅游局局长张绍谦,副局长蔡创、乔忠孝等同志,为三门峡的外事和旅游事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应该是三门峡市外事旅游事业最早的开拓者。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至今已举办了二十九届,成为三门峡市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也使三门峡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得以充分的开发利用。
在国务院能源办、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的协调规划和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于1986年开始规划,由三门峡市交通局岳超凡局长、钱昌远副局长和郭建寅总工程师具体负责,做了大量扎实的前期工作。1990年获交通部批复,1991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3年年底正式通车。这座大桥由交通部、河南省和山西省各出资1/3筹建。大桥的建成,使209国道在黄河上天堑变通途,这是晋陕豫黄河三角经济协作区重要的合作成果,也是三门峡市在落实《规划纲要》中写下的重要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