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门峡历史上,有一段既辉煌又艰难、既振奋又曲折的特殊历程——“小三线”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小三线”建设,为地处豫西边陲的三门峡带来了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业革命”,一批工业项目陆续兴建,一批企业拔地而起,成为三门峡工业发展的牢固基石。而“小三线”建设者们艰苦创业、开拓奋进、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也在三门峡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处在国际敌对势力四面包围和封锁之中,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威胁。为应对敌对势力随时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党中央作出了加强一二线的后方建设和备战工作的决策。1964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初步且较系统地提出了要加快搞“三线”建设的思想。 8月中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毛泽东在讲话中说,要准备应对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工厂可以一分为二,要抢时间迁到内地去。各省都要搬家,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会议经过研究,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第三线,尽快搞勘察设计。第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一两年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这一决定,标志着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转向以“三线”建设为中心这一过程的完成,也是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的动员会。
根据当时从战略角度进行的划分,东北及沿海各省属于全国战略布局的第一线,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属于第三线,也称“大三线”,一线与三线之间的省份为第二线。同时,一、二线省份又各自划分了省内一、二、三线,省内的第三线称为“小三线”。
地处豫西的三门峡市和陕县、灵宝县,是河南省“小三线”建设投资的重点地区。豫西“小三线”建设,被列入国家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计划。1965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批转省计委党组《关于河南省1965年度国民经济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在豫西地区建设一个工农业结合的、适应战时需要的、巩固的后方基地。《报告》决定加大对豫西地区的投资,同时,对工业布局进行调整。
据此,有“三线”建设任务的县、市相继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抽调人员负责此项工作。三门峡各地的“小三线”建设开始起步。

会兴棉纺厂
会兴棉纺织厂,1965年筹建,由纺织工业部投资兴建,是“三五”期间国家科委确定的36个重点项目之一,是规划的20世纪60年代棉纺织企业的样板厂。建厂时,该厂集中了全国纺织系统技术革新方面的重大成果,如清钢联合机、无梭织布机等,工艺流程也采用了相应的新流程,建厂投资总额1600余万元。1969年正式投产,装备有5万纱锭、1000台织机,当年生产棉纱5440.76吨、棉布1143.67万米,实现利润82.58万元。

豫西机床厂

中洲汽轮机厂生产车间
河南第二印染厂,1965年筹建,1969年正式投产,总投资1658.9万元,拥有61台主设备、3条国产色布生产线和3条花布生产线。当年工业总产值5888.18万元,实现利润289.7万元。
河南第二纺织器材厂,在上海内迁的4个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总投资500余万元。1967年各车间陆续建成投产,当年工业总产值481.2万元,实现利润90.56万元。
这3个骨干企业,奠定了三门峡市纺织工业的基础。
中原量仪厂,是国内第一家自动量仪专业生产厂,1965年国家成套引进日本“东京精密株式会社”气动、电动量仪制造技术的建成,设计生产能力为年生产气动量仪产品、电动量仪产品及附属装置共两大系列13个品种,年产量2.1万台,总投资1200万元。1970年产品开始出口外销。
“小三线”建设中,机械工业是投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早在1960年5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在灵宝县建立了新卫机械设备制造总厂(代号国营124厂),该厂于1961年停建,1964年10月复建,同时增建两个分厂,改属第三机械工业部,生产130多种军工产品。按照中央提出的国防军工企业搬迁建设要“分散、靠山、隐蔽”原则,196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经过对灵宝以西地区地形的考察,选择大峪为战略后方基地仓库建设位置,并开始兴建309、101、501仓库。此时,灵宝县的“三线”建设单位已达10个,建设人员及家属达1.1万人。1966年,灵宝县建设豫西轴承厂,生产各种类型轴承及轴承紧定套,是全国38个重点轴承专业厂家之一。
1970年,沈阳市第三机床厂搬迁至陕县原店镇,更名为豫西机床厂。总投资2400万元,具有铸造、锻造、钣金冷作、表面热处理、大中小件加工和装配的套机制造能力,设计年生产能力为卧式多轴自动车床100台、六角车床200台。
1971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工局在灵宝县建立中洲汽轮机厂,属“三五”计划中重点建设的西北地区三大动力厂之一,由上海汽轮机厂负责筹建,人员也多由上海转来。
三门峡各地的“小三线”建设项目实施后,各县、市根据省、地委指示,从各个方面对“三线”建设进行积极支援。
灵宝县南依秦岭,境内丘陵起伏、层峦叠嶂,是豫西地区“三线”建设的重点。县委把支援“三线”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组成11人领导小组。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有关公社,都成立了支援办公室,建立工作联系制度。截至1965年底,全县供应“三线”建设物资4700多种,总值达190万元。供应的生产建设物资有木材、电线、油毡、机砖、机瓦、铅丝、圆钉、油漆等,生活物资有粮食、食用油、蔬菜、煤炭等。在一般生活资料上,凡是国防建设需要而当地没有的,优先进行采购;凡是县城和国防建设都需要的,优先供应国防建设;凡是百姓和国防建设都需要的,进行合理分配,兼顾各方面的需要。根据“三线”工程的实际需要,县委积极组织“三线”基建物资的运输,抽调国营汽车组成专业运输队,抽调集体的大马车、架子车进行短途盘运,如期完成38万吨建筑材料的运输任务。对于“三线”建设所需的土地,县里积极批拨1890亩。对于“三线”建设所需的劳力,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本着“啥时需要啥时调、需要多少调多少”的精神,临时抽调劳力2600余人。在预定的时间内修筑了5条总长71公里的公路,开挖了上万吨土石方。一年中,灵宝县为“三线”建设单位加工生产各种工具和用具100多种、2000余件,架设高压线12.5公里。文教、卫生、公安、金融、邮电等部门,尽最大努力为支援“三线”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线”工厂,大多是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一般是山高路险,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施工困难,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供应、补给也十分艰难。而参加“三线”建设的干部、知识分子、工人,一般又都来自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的地方。这种生活上、工作条件上的落差,对参加建设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严峻考验。但广大建设者怀着建设国家战略后方基地的历史使命感和自豪感,毫不犹豫地踏上建设三线的征途。“小三线”建设过程中,随着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工厂、工程内迁,许多当地干部、工人、技术人员离开原来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来到豫西。生产生活条件的落差并没有动摇他们的意志和决心,他们不怕艰苦,克服困难,盖起了一座座厂房,装上了一台台设备,开通了一条条生产线,以“拓荒牛”的角色全力支援内地建设,为三门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形成一股凝心聚力的正能量,鼓舞着三门峡人民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自己家乡的建设之中。
“三五”、“四五”时期,三门峡在国家和河南省新建和搬迁一批“小三线”项目的同时,还兴建了一些地方工业企业。1966年建立三门峡化工机械厂、三门峡化肥厂(后先后更名为河南农药厂、三门峡化工厂);1969年建立陕县化工厂,是豫西地区唯一生产氯碱的企业;1970年建立三门峡化学纤维厂,生产用于石油、地质行业的甲基纤维素钠。1969年,重建渑池水泥厂。这一时期,各县、市还普遍建立了制药厂。同时,一些企业走上巩固、改造、挖潜之路。1969年至1970年,三门峡铝厂投资1426万元,实施第一次技改工程,扩建4200A电解系列,使生产能力增加到8000吨/年。义马矿务局各煤矿都先后进行了改造和扩建,原煤产量大幅度上升。千秋矿1960年产煤76.26万吨,经过1967年至1973年扩建,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20万吨,1975年产煤135.03万吨,创造了建矿以来的最高纪录。
“三线”建设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是沿海工业生产能力向内陆腹地的一次推进,起到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向落后地区的传播和扩散的作用,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历时近十年的“小三线”建设,促进了三门峡各地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三门峡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冶金、纺织、机械为支柱,兼有化工、医药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基本工业格局。1973年,三门峡各地工业企业发展到213个,比1965年增加59个;工业总产值2.89亿元,比1965年增长2.9倍。通过“小三线”建设,三门峡各地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和发达地区的差距,极大地增强了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不仅配合了当时的战备工作,而且对推进三门峡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