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崤函记忆>>浏览文章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

作者:佚名 日期:2019年10月10日 来源:党史研究室  浏览: 次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下段的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一五”计划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因此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治理与开发黄河的一次重大实践,也为治理其他江河积累了经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耕耘、生息。但是,由于黄河含泥沙量大,下游河床逐年抬高,河堤屡屡决口,河流多次改道。黄河水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黄河工作,指示水利部、黄委会对黄河干流进行查勘,选择坝址,修建防洪水库。1950至1953年对修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几经查勘和论证,由于淹地广移民多而未定案。1954年10月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选定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为治理黄河的第一期重点工程。

1955年7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提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苏联援建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唯一的水利项目。大坝和水电站委托苏联设计,由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施工。

三门峡水利工程被正式批准后,各项前期准备工作迅速展开。1955年9月,地质部、电力工业部和黄委会抽出800名技术人员组成黄河三门峡地质勘探总队。黄委会测量总队参加三门峡库区和坝址区地形测量工作的人员达1200多人。1955年12月,测量总队绘制出黄河三门峡水库万分之一地形图,得到苏联地形测量专家的高度称赞。

查勘车队


黄河远景规划图

1955年,邓子恢副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代表国务院作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1958年4月,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讨论会现场


1955年12月6日,国务院组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承担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施工任务。任命刘子厚(原湖北省省长)为工程局局长,王化云、张铁铮、齐文川为副局长。1956年1月,三门峡工程局成立。中共中央指示国家计委、经委、水利部、电力工业部、铁道部等各大部委和河南、山东、湖北、福建省委及上海市委,迅速为黄河三门峡工程局调配干部。1956年下半年,共抽调干部2968人,其中行政干部1745人,技术干部975人,还有一批大专毕业生。国务院从其他水利水电工地抽调精干的水电工人,从北京、上海、辽宁等省市抽调优秀的技术工人,从豫、鲁、冀3省农业战线抽调6000多名青壮劳力支援三门峡工程建设,抽调的各类人员达到2万多名。


随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施工场区内外掀起了前期施工高潮。交通部公路第二工程局承担会兴至三门峡坝址29公里长的公路施工,1956年3月开工,l957年春通车。铁道部第六工程局承担会兴至大坝铁路专线的施工,1956年春开工,l957年6月临时通车至坝址区史家滩车站。由三门峡工程局承担的场内交通道路、通信和施工供电、供水、生活生产建房,及混凝土临时拌和系统、工地修配系统、大型机械拼装停放场地、新城附属企业区材料设备仓库、灵宝砂石开采场等施工任务进展顺利。在大坝建设中,干部职工生活、生产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住房,就搭席棚,住窑洞;缺少工具,就手抬肩扛;用水,要从井里或着几里外的黄河边去挑。领导干部经常跟班劳动,和工人一起到工地搬石头、抬木料。建设者艰苦创业,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至开工前,共建房23.3万平方米,施工供电容量2万千伏安,坝区供水能力4860吨/日,各种加工修配机械安装近400台,在坝址下游修建跨河公路钢桥1座。施工机械设备按照苏联专家设计的配置,主要工程项目基本实现施工机械化。  

在党中央的关怀和国务院的精心部署下,全国人民瞩目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经过工程建设者一年多的努力,开工条件已经成熟。

1957年4月13日,三门峡枢纽工程举行开工典礼,翌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家来支援三门峡啊!》的社论。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大力支援下,三门峡建设者不畏艰险,团结奋战,先后完成了左岸坝基的开挖浇筑、黄河截流、右岸坝基开挖、大坝浇筑和设备安装等任务。1960年实现拦洪,是年9月开始蓄水运用。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基本竣工,1962年2月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和110千伏开关站安装完成并投入试运行。工程建设以质量好、速度快、造价省而受到赞誉。


1957年,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不久,由于原规划设计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估计不足,水库泥沙淤积严重,潼关河床升高,渭河口形成拦门沙,若继续发展,将严重影响关中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1964年12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召开治黄会议,决定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第一次改建,即在左岸增建两条泄流排沙隧洞;改建原4条发电引水钢管为泄流排沙管道(即为“两洞四管”)。第一次改建于1968年全部建成运用,库区淤积减缓。

建设过程中的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为了进一步解决库区淤积,充分发挥枢纽综合效益,1969年6月召开由水电部和陕、晋、豫、鲁4省领导人参加的治黄会议,研究讨论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进行第二次改建。1969年12月对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进行第二次改建。

两次改建,增加泄流排沙设施,进一步降低泄水孔高程,加大泄流排沙能力。电站1至5号机组改建为低水头发电,总装机25万千瓦。两次改建都达到设计预期目标,工程于1973至1979年相继并网发电。

从1973年开始,水库按“蓄清排浑”调水调沙方式运用,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使库区年内泥沙冲淤基本平衡,水库淤积得到控制。330米高程以下30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可长期保持,供综合利用,避免关中平原淹没。由于枢纽调节水沙,避免小水排大沙,提高下游水流输沙能力,增大排沙入海比例。

在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方面,1977年4月,成立三门峡水力发电厂,隶属河南省电力工业局。1983年7月正式成立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局,统一管理枢纽工程和电站,归黄河水利委员会建制。

1983年开始,又实施泄流工程的二期改建,进一步加大枢纽调节水沙的能力。全部工程(含原建、两次改建)共完成土石方挖填1871.65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12.62万立方米;钢结构和设备安装2.26万吨,总投资9.4356亿元(不含移民和库区治理)。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有效地控制黄河中游洪水,按已移民的水位335米高程计算,可长期保持库容60亿立方米,对三门峡以下按错峰调洪运用,将下游防洪标准由35年一遇提高到70年一遇。水利枢纽工程已成为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67至1983年间,下游有6年的严重凌情,均安渡无虞,防凌起到重要作用。工程建成后,蓄水灌溉农田累计2000多万亩,1973至1990年累计发电150.2亿千瓦小时。

1990年以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又相继打开9-12号施工导流底孔,1994年和1997年,又先后扩装两台7.5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增至40万千瓦。

进入21世纪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参与黄河干流的调水调沙、人工塑造异重流,配合下游小浪底水库、上游万家寨水库联合运用,承上启下,在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不断探索和大规模的改建,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充分发挥了防凌、灌溉、供水、发电、减淤、保护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在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和开发及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一整套施工规范制度,积累了机械化施工的经验,并为新中国造就了一大批能打硬仗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骨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