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文化遗址坐落在渑池县仰韶村南部的缓坡台地上,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距渑池县城9千米。遗址东北至西南长900米,西北至东南3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一般厚2米,最厚达4米。1920年秋,中国地质研究所刘长山根据渑池人王某提供线索,到仰韶村采集613件器物。1921年10月,经中国政府批准,受聘于中国政府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和中国学者袁复礼、陈德光等对仰韶村文化遗址进行首次发掘,证实此处为距今7000到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国际上引起极大的轰动,成为中外史学界、考古界向往的“文化圣地”。由于首先在仰韶村发现,故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揭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事业第一页,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第一页,揭开了中国田野考古史的第一页,标志着中国史前考古学及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调查团夏鼐等专家学者对仰韶村文化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1961年,国务院公布仰韶村文化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10月、11月和1981年3月、4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渑池县文化馆联合对仰韶村文化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先后三次发掘获得的大量陶器、石器、古器、蚌器等实物,尤其是表面绘制精美花纹的陶器,浓缩了几千年前人类的智慧和情感,它不仅是仰韶文化的独特标志,更是华夏文明的灿烂瑰宝,为研究中华文明之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2001年1月,河南渑池仰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自仰韶文化发现以来,遗址得到当地群众的自觉保护。60年代初,仰韶村成立由村民组成的文物保护小组,还制定了“保护公约”。1992年后,渑池县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筹集资金,根治仰韶村文化遗址断壁上裸露在外的灰坑、窑藏、房基、文化层的水土流失。1993年5月,渑池县召开仰韶村文化保护规划研讨会,中外著名地质学家、考古专家就遗址保护规划提出宝贵建议。1998年3月,动工兴建仰韶村文化遗址断壁保护房、标志牌,制作版面13块、展柜13个,复制340余件仰韶村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较为系统地展示出土的珍贵文物,详细介绍历次发掘经过、文化内涵以及仰韶文化的知识,结束了仰韶村文化遗址无实物可看的局面。
作为仰韶文化发祥地,“仰韶”已经渗入当地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许多地名、建筑和产业以“仰韶”命名,一些产品驰名中外,其中仰韶酒、仰韶大杏、仰韶柿饼、仰韶贡米等被确认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尤其是近年来,渑池县深入实施“文化育县”战略,努力打造仰韶文化这一名片,助推社会经济发展。仰韶文化已先后走进瑞典马尔默市、法国巴黎、英国国会大厦、韩国釜山和安东以及宝岛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展出,使仰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双方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2011年11月,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纪念大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渑池县隆重召开,海内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齐聚渑池县,回顾总结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的主要研究成果,推动渑池县“文化育县”战略深入实施。与此同时,渑池县以仰韶村文化遗址保护为核心,以展示仰韶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以继承华夏文化为目标,规划建设仰韶文化产业园。一期工程投资5000余万元,于2011年11月建成全国第一座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仰韶文化博物馆,向世人展示华夏文明之源的神圣印记。 二期工程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建设,目前已完成园区道路铺设、花草栽植、景观石安放,其中栽植的200余亩薰衣草,5月盛开期间,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赏花。201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渑池县签约,与仰韶文化博物馆合作,在渑池县建设全国一流的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展示中心、资料信息中心和实验考古基地,为仰韶文化产业园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