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走进崤函>>崤函文化>>浏览文章  


陕州故城

作者:王惠娟 日期:2015年05月26日 来源:方志科  浏览: 次 

 

陕州故城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城区西黄河与青龙涧汇流的台地上,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之说。据志书记载,陕州故城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一直是州郡、县治所在地。原城周13120步,东南有城壕,深5丈,西北两面紧靠黄河,城高10数丈。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修建东西南北4个城门。当年,太宗李世民春游历陕州,登城楼俯眺原野,写下《陕州咏》名篇。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扩建城门,并命名东门宣威,西门政平,南门迎恩,北门宣化。后历代频繁遭遇自然灾害、兵事,城池多次被毁,又多次复建。唐玄宗、韩愈、杜甫、柳公权、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杜牧、司马光、王安石等许多历史名人先后游于此。唐西台侍郎上官仪、昭容上官婉儿的故居在城东北隅上仪巷。北宋诗人魏野的草堂在城东三里桥。城西是太阳渡,城北是万锦滩,城内有羊角山、钟鼓楼、宝轮寺、文庙、关庙、禹庙、召公祠、蛤蟆泉,石牌坊等古建筑。1957年开始建设三门峡大坝,陕州城内机关、学校、商店、居民全部搬迁,形成一片废墟,仅存宝轮寺塔、石碑坊,召公祠里的诗碑、召公遗爱碑、古甘棠碑等碑刻移存在三门峡市文物陈列馆。2000年陕州故城遗址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轮寺塔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1177)僧人智秀重建。寺已早毁,唯塔独存。因其塔壁回声具有逼真的蛤蟆叫声,俗称“蛤蟆塔”,为我国现存古代四大回声建筑之一。此塔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高265米,围216米,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塔铭。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年),为四柱三间三楼仿木制石牌坊,南北9.22米,高6.43米。

1959年冬,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百里沿黄滩涂一片汪洋,黄河三门峡湖从此诞生。蓄水期间(每年11月至来年6月),一片浩瀚的水面,碧波万倾,映着山光云彩,景色宜人,大自然为三门峡市造就了一块得天独厚的风景宝地。1985年,在陕州故城遗址上开始建设陕州风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为河南省最大的城市园林。1986年区划调整后,三门峡市政府加大对景区建设力度,先后整修区内道路,种植树木花草,修建游客活动中心。围绕历史文化主题建成鸳鸯亭、望河亭、迎恩亭、披云亭、四角亭,整修宝轮寺塔、石牌坊,复建钟鼓楼、甘棠苑、羊角山等景点;围绕黄河风情主题修建一号码头、二号码头、三号码头 ,建成桃林双塔,游客乘船可览黄河风光;围绕自然景观主题建成青年游园、梅园、洱湖、中日友好植物园等景点。

20054月,陕州风景区更名为陕州公园。公园三面环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风光旖旎。日可观华夏文明之古迹,看公园景观之秀丽;夜可听黄河之滔声,闻宝轮之蛙鸣,使人流连忘返。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