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网

     

 当前位置:崤函网>>志鉴崤函>>谱牒编修>>浏览文章  


伊川良寨韩氏家谱

作者:佚名 日期:2015年02月02日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 次 


 

    放眼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源远而流长。进入文明社会后,国家有史册,地方有志乘,家族有谱牒,真可谓蔚蔚大观。虽然说这些文献记载的对象、地域、时间有差异,但他们的本质作用。使人开卷有益,催人奋发上进,知悉往昔,洞察今朝,着眼未来。
    专门记载同血之宜、同宗骨肉之亲的家乘族谱,以敦本源、序伦次、启忠孝、笃友恭为己任,“溯祖宗之枝流,联子孙之情义”激励劝勉后人,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重视。古人云,三世不修谱,律之以不孝。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本族同宗的多相聚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犬之声相闻;务本重农的封建圭臬,使人口正常的迁徙流动受到限制,呈现停滞;天灾兵患,使人们背井离乡,为此而修谱,以维系同宗本族的伦次。时至今日,在工业文明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论是自然移民、工作、求学、务工、经商,亦或是举家外迁到村外、县外、省外、甚至是国外的人口流动,非往昔所能同日而语,若不修谱,何论寻根问祖,思宗睦族,传示子孙,永之无穷?
   
中华民族的姓氏,起源非常古老,远远早于文明的曙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脱胎于图腾的姓,是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法宝,至迟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就已经出现了。姓的作用在初进入文明社会后还是非常巨大的:同姓不婚。不然,就其后不昌。而氏则发源较晚,一般而言是区分社会地位的。“胙之土而命之氏”,“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女称姓,男称氏,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生息,姓氏就渐渐合而为一,形成了今日之姓。姓氏之源既广,其流也必阔,全国汉族姓氏的准确数,是数千种,亦或万余种,因各项数据的统计口径不同,向无定论。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研究成果表明,100个常见姓氏的总人口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据《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载,韩姓排在第25位,在汉族总人口中,占百分之零点八六。

    韩姓,按照传统的姓氏起源说,源出六支:黄帝少子昌意的儿子名流,其后代以韩为姓;韩氏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裔,三家分晋时韩虔的后裔以国为氏;曲沃桓权之子万辅佐武公杀晋哀侯,立不朽之功,被封于韩原,其后人以封邑为姓氏;西周灭掉韩国,其国人以韩为姓;黄帝少子昌意的儿子名流,其后代以韩为姓;秦兼并六国后,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子民以韩为姓;少数民族在同汉民族的融合过程中改为韩姓。源出六处,细究起来可分为三个源头:出自姬姓说的含有源自晋国、韩国、出自昌意之子韩流诸说(黄帝者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文化过程中的自愿改姓说;域外韩姓人。传统的说法是韩姓的始祖是韩万,其支流播迁遍布全国。从韩万到西汉韩王信一支,流传有绪,世系达30余世。西汉时期,颍川、南阳是韩姓的郡望之地。从东汉到隋统一全国,历经400年的割据分裂混战,韩姓部分居民从南阳北迁至昌黎,又形成了昌黎韩姓望族,到宋代韩氏部分迁到相州又形成了相州韩姓望族,且留有完整的世系。韩愈生襄阳别驾昶。昶生左拾遗舜漠。舜漠生沂州司法参军出。出生沛。沛生全。全生在庶子义宾。义宾生鼓城令昌辞。昌辞生戮。戮生中允燕国公构,因真定府动荡,徙居相州。构生尚书令国华。国华生魏王琦。琦为相州世系一世祖。他作为北宋中期朝廷的重臣,宦历真宗、仁宗、英宗和神宗四朝,既有为相十载,赞辅三朝的显赫功勋,并有数十年的地方任职历练。丰富的政治经验,使得在重大政治活中显得极为干练,如抵御西夏扰边参与庆历新政,深受人们的爱戴。仁宗时授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仪国公;英宗时加授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封卫国公、魏国公;神宗追赠尚书令,西已亨英宗庙廷,特赐谥号曰忠献,并亲制神道碑道碑及文,碑额为“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徽宗时追赠定策元勋,赠魏郡王。定策元勋,魏郡王。
    琦生文定公忠彦。忠彦生金紫开目浩。浩生翰林承旨性。性生中书平章泸。泸生监察御史一中。一中生国子祭酒永,时已至宋末,战火纷纷,为避乱计遂举家迁往山西洪洞。永生访。历金、辽、元、至明初,韩氏在洪洞传七世。明初乱平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韩氏居民又从洪洞迁往河南各地。迁孟津横水者,因“洪洞旧谱沦亡,仅有宗图不及详载;津邑重订又失,虽有残稿,几难措手。姑即洪洞迁津,有泐石可考,木主可察,老人可访者,历历而详志之”的特殊原因,到清嘉庆十二年修订孟津横水韩氏宗谱,出现了“讳不列石、主不藏庙、人不及传者”的情况,使世系模糊不清。由洪洞迁孟津横水后,曾修过家谱,至清嘉庆时,谱仅存残稿。居横水韩氏,南韩十六世已不知名讳,分为南韩和北韩,尊敖公与真公为南韩始祖,敖居长为长宗。敖生二子嘉美、嘉乾。嘉美出仕广东在横水没有传人。嘉乾生有二子蓄深、蓄远。蓄深生有二子,尚义和光耀,蓄远生一子名震。尚义生有六子,两名失名无嗣,余子是士扬、士彰、士魁、士昌;光耀生二子,士荣、士华。士荣无嗣,士华生二子,为勇、绍。震生一子士升,士升生二子,赵和魏。真公为南韩次宗生四子,嘉猷、嘉言、嘉祥、嘉瑞。此后二代失讳,第二十一世为士誉,士誉生五子诗、书、礼、易、斌。
    北韩十八世国礼、国泰、嘉问为始祖,兵乱谱亡,不知三人长次,晚南韩敖、真一代。国礼为十八世,生有三子,化光、化暖、自暖。化光、化暖俱不传后嗣,不知或迁他乡,抑或年远湮没;自暖生五子,文煜、文炳、文灿、文焯。文焯生二子士准、士儒。士准生二子,典、训;士儒生三子,诠、议、诱。文灿生三子,士硕、士盛、士美。士硕生子让;士盛生二子,敏与逊;士美生子谦;文煜生子士茂,士茂生二子,谨与恭。

国泰与国礼为同胞兄弟。后二代失讳,曾孙士秀生四子,祥、瑞、祯、朗。

嘉问后二代失讳,至曾孙士富,嗣子名绍。横水失派有四支:

蓄大公一支,乃迁嵩迁伊之派也,士通无子曾向嵩伊两处近支取嗣未嗣,而士昌公以其子嗣之。或亦敖支人兴,但公之石刻未列祖父世系,上无所征究,故难以划线,故为失派。蓄大为十九世,蓄大生子尚文,尚文生士通。

嵩邑马回村,伊阳(汝阳)现伊川的白元良寨,失派,按旧传士通曾赴此处取继,故而断定为横水分迁的,但年代久远,不知迁自何人,亦不知迁自何代,名讳墓冢俱已失考,传至二十一世文成,生有五子,自玉、自立、自福、自修、自美。自玉、自立、自福居嵩邑马回,自修、自美居伊川良寨。

打磨湾一支,与北韩共茔,其自横水分迁无疑,但始迁之由,并其名字、世系俱不传,故列为失派。士贵为二十一世,生五子,昌、彬、德、福、寅。士惠为二十一世,生三子,即崇、同、麦。

缸沟、独树腰一支,文安为二十世,生二子,一名士举,一失名。

孟津寒亮村,新安凤凰洼一支,虽定为嘉美公后裔,被列为失派。

孟津横水韩氏在清嘉庆十二年,民国二十七年的两次修谱时,均把伊川良寨列为失派。2000年横水续修时,良家寨未能联系上,故未列入。此前,伊川良寨韩氏族人曾数次议修家谱,因种种原因未年动笔。公元2003年,发在癸未,族人六明、务已、维红、五岳、俊杰、学仁等再议修谱,公推我主理其事。修谱乃千秋大业,责任重大,限于年齿尚幼,才识不足以担此重任,几番推卸,屡屡不获请辞。追思良寨韩氏从文成公立祖迄今已二百余年,瓜瓜失绵延,不载诸册,恐失所过。所幸有众人鼎力襄助。惟殚精竭虑以成其事上报祖宗之恩,以慰族人之心。希冀谱成,以继先德,益世惠人,光前裕后。
    伊川良寨(即梁家寨)韩氏始祖文成公,自孟津县横水迁来,虽然始迁时间、原因不甚清楚,但据士通公取继之说,确属横水分迁无疑。在清嘉庆年间横水修家谱时,已经确定了从二十七代起命名时当以字派为准的原则,并且规定更改名字“晚为尊重,生为死更”的原则。嘉庆时字派为“27世至36世,志、秉、公、维、大、思、嗣、家、兆、兴”,民国时又增加“36世至46世培、性、追、先、德、乃、克、振、光、荣”十字字派,公元一九九七年二月横水续修时又增加二十字47世至66世,世、宗、崇、端、正、道、学、继、英、明、长、松、合、远、化、清、秀、树、高、峰,字派因而在民国时所修家谱中,名字按谱派取用。
    伊川良寨韩氏在始祖文成公携其四子自美、五子自修涉伊水,跋杜河,定居金山西麓良寨后,辛勤劳作,崇俭黜奢,耕读传家,子孙繁衍生息。在200多年的时间内,仅良寨韩姓人口已达千余口(包括在外地工作的117人,外迁的171)。外迁的良寨韩姓后裔,随着时光的流逝,子孙瓜瓞绵延,若干年代后再回良寨寻根问祖,藉家谱而知悉何时何门何因外迁,必不会出现新的“失派”,方使子子孙孙知其所宗,秩秩有伦。


                                                                                           是为序


                                                                                        三十一世孙  


 

崤函网     ICP备案号: 豫 ICP备 11016372号-1
主办单位: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研究室

 

地址:三门峡市崤山路中段26号
电话:0398-2827788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本站图片与文字不得转载,违者将承担相应责任。

Copyright 2007-2015  www.xh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